[发明专利]精煤的脱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5994.9 | 申请日: | 201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贾金平;李志凌;孙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9/02 | 分类号: | C10L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煤炭处理技术领域的加工方法,具体是一种精煤的脱硫方法。
背景技术
含硫量高于2%的中高硫煤占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的1/4,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煤炭脱硫技术成为能源领域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这是实现国家SO2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的最重要的工程,也是开发洁净能源的必然选择。
当前已报道的煤炭燃前脱硫方法有物理法、微生物法、化学法、热解法、放射辅助氧化法等。物理方法仅能去除部分硫化铁硫,对有机硫无作用。微生物法主要使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这些菌种属自养菌,只能脱除煤中的硫化铁硫,且脱硫时间过长(一般在一周以上)。煤的热解能去除包括有机硫在内的大多数硫分,但该法需在较严苛的条件下进行,如操作温度需在600℃以上。低温条件下(<100℃),应用超声波、微波和γ-射线辅助有机溶剂氧化方法能有效去除有机硫,根据煤种差异和操作条件的不同,文献报道的有机硫去除率为20~50%。制约该方法大规模应用是能耗及反应器尺度,同时由于使用了有机溶剂,成本高且对环境易产生副作用;剧烈的氧化也破坏了煤质,最多可导致热量损失10%以上。因此,大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低温条件下(<100℃)化学氧化脱硫,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氧化剂。已报道使用的氧化剂有次氯酸盐、NaOH/KOH、HCl、过氧化氢/冰醋酸、叔丁醇钠、HNO3、KOH/乙醇、KOH/空气、高锰酸钾等。经氧化剂处理后,总硫去除率约在30~50%之间。尽管低温条件下化学试剂氧化脱硫有优势,但也存在着氧化剂消耗量大、氧化剂较昂贵和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如HNO3、苛性碱、H2O2和KMnO4)、处理时间长(通常在1~24h之间)、操作步骤繁琐(通常一种试剂处理后又换另一种试剂处理)、反应温度仍然偏高(一般在90℃左右)等问题。
另外,当前绝大部分煤炭脱硫工艺都采取的是氧化法,极少有采取还原法脱硫的研究报道。这是因为还原脱硫法主要采用的是H2在高温(650℃)、高压(2~5MPa)条件对煤加氢热解,达到硫分去除目的。由于还原剂成本、严格的设备及操作条件所限,使得还原脱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价值不高。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郭秀燕等在《应用化学》(2006年第9期982-987页)上发表的“新型还原法脱除苯并噻吩有机硫”,该文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脱除汽油中的苯并噻吩有机硫,结果表明金属氢化物具有还原脱硫的能力。因为苯并噻吩也是煤中有机硫的一种,因此金属氢化物具有脱除煤中硫分的潜力。进一步检索中,未发现使用金属氢化物用于煤炭脱硫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精煤的脱硫方法,利用金属氢化物优良的负氢还原性,将煤炭中硫分还原脱除。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即可进行、装置简单、不须添加其它试剂、无多余操作步骤、反应速度快、处理后煤炭的热值提高同时起燃温度降低。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煤炭研细并筛分,制得颗粒煤样;
所述的颗粒煤样的粒径范围为0.85mm~0.075mm。
步骤二,将颗粒煤样置于容器中与液体媒介混合制成煤浆;
所述的液体媒介为甲醇、乙醇、水中的一种。
所述的混合是指:在4~60℃的温度环境下进行搅拌。
所述的煤浆浓度范围为6g/L~120g/L。
步骤三,向煤浆中加入金属氢化物进行还原脱硫,经搅拌滤去水分后烘干制得脱硫精煤。
所述的金属氢化物为LiAlH4、NaBH4或KBH4中的一种。
所述的金属氢化物,其特征在于:金属氢化物与颗粒煤样的质量比为1/100000~1/10。
所述的搅拌的时间为1~60min。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①试剂使用量少;②反应速度快;③能源消耗小;④反应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⑤煤粒径越小,总硫去除越高,其中有机硫去除率提高尤其显著,表明该技术易于处理工业上难以处理的粉状末煤;⑥反应装置简单,非常容易扩大化;⑦操作步骤简单;⑧处理后煤炭燃烧性能提高,表现在热值提高,起燃温度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9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