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管顶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7637.6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阙伯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力机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4 | 分类号: | B23P1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3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管顶出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炉辅助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顶出加热炉中陶瓷管的陶瓷管顶出机。
背景技术
加热炉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机械设备,是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加热的设备。按热源划分有燃料加热炉、电阻加热炉、感应加热炉、微波加热炉等。应用遍及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热处理、表面处理、建材、电子、材料、轻工、日化、制药等诸多行业领域。
如图2所示,目前所使用的加热炉2结构为,在加热炉箱13内侧设置有外层线圈12,在线圈12内侧放置有一层线圈泥11,在线圈泥11内侧设有一层软质云母管10,在软质云母管10内侧设有一层陶瓷管9,陶瓷管9内侧是用于加热的炉膛,生产时,线圈12通电加热,所需加热的料坯通过加热炉的炉膛进行热处理,设置陶瓷管9的好处是避免料坯直接与线圈泥11或软质云母管10接触进行摩擦,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如果线圈泥11和软质云母管10被磨损光,会造成料坯直接与线圈接触,这样就会造成短路情况的发生,损坏加热炉设备。
设置有陶瓷管9可以避免料坯与线圈泥11和软质云母管10的摩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陶瓷管9也会因为摩擦而出现缺口,这样料坯又会与软质云母管10进行摩擦,所以必须更换陶瓷管9,目前更换加热炉内的陶瓷管9,多采用人工敲击陶瓷管9将其敲出,操作麻烦,效率低,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时采用人工敲击方法,在敲击时可能会损害加热炉内其它各层的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炉更换陶瓷管采用人工敲击方法,操作麻烦,效率低,容易损坏加热炉内部结构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安全的陶瓷管顶出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陶瓷管顶出机,包括齿轮箱,联轴器,所述齿轮箱的顶部设有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齿轮、锥齿轮、梯形螺杆和转动装置,所述梯形螺杆上安装有放置在齿轮箱内的锥齿轮,且梯形螺杆穿过齿轮箱的前后面板,在梯形螺杆的前端设有顶出头;所述联轴器的前端穿过齿轮箱一侧的侧板并在端部设有轴齿轮,所述轴齿轮与锥齿轮侧向啮合,在联轴器的后端面板上设有方孔,转动装置通过方孔带动联轴器转动。
前述的一种陶瓷管顶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螺杆前端顶出头为球形,在梯形螺杆后端设有平衡盘。
前述的一种陶瓷管顶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为转动把手或气动扳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陶瓷管顶出机的球形顶出头将陶瓷管顶出,操作方便,更换陶瓷管速度快,效率高,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采用球形顶出头顶出,定位准确,不会损坏加热炉内的其它结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陶瓷管顶出机与加热炉配合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陶瓷管顶出机与加热炉配合结构右视图;
图3是图2沿J-J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陶瓷管顶出机,包括联轴器1、齿轮箱5、盖板6、梯形螺杆7、轴齿轮14、锥齿轮15、平衡盘16和转动装置。在齿轮箱5的顶部设有盖板6。在齿轮箱5内设置有锥齿轮15,梯形螺杆7穿过锥齿轮15,且梯形螺杆7穿过齿轮箱5的前后面板,在梯形螺杆7的前端设有顶出头8,顶出头8为球形。
联轴器1的前端穿过齿轮箱6一侧的侧板并在端部设有轴齿轮14,轴齿轮14与锥齿轮15侧向啮合,在联轴器1的后端面板3上设有方孔4,转动装置通过方孔4带动联轴器1转动,转动装置可为转动把手或气动扳手。
使用时,将陶瓷管顶出机梯形螺杆7的顶出头8对准加热炉2的进料口,操作人员启动气动扳手,气动扳手带动联轴器1转动,这样设置在联轴器1端部的轴齿轮14也跟着转动,因为轴齿轮14与锥齿轮15侧向啮合,锥齿轮15也随之转动,这样可以带动梯形螺杆7向前传动,球形顶出头8伸出到加热炉2内后将陶瓷管9顶出,因为梯形螺杆7是一段非常长的螺杆,为了保证梯形螺杆7运作时保持平衡状态,在梯形螺杆7后端设有平衡盘16,工作时操作人员提起平衡盘16来保证梯形螺杆7平稳向前运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力机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未经五力机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76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万向夹具
- 下一篇:一种列车车体型材模具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