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静电弹片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7804.7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9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朱炳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H05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静电 弹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的抗静电设计,尤其是指可以传导静电的一种抗静电弹片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交流,为商业竞争决胜的关键,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行动电话(Mobile 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掌上型个人电脑(Hand-Held Personal Computer;H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电子资料处理器,已成为商务人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笔记本电脑(Notebook)近年来更由于技术的演进,其体积更是越来越小,因此在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的防护上,就越显重要。静电放电主要来自在人体,人员走动时衣服的磨擦或是电子装置外壳经与空气对流的磨擦,就会产生静电,静电荷会被积存在电子装置表面,累积一定量时,就会产生静电放电,而造成电子装置的错误动作,甚至会损坏电子元件,因此需使用特殊元件或电路予以保护。
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的图是现有的静电防护示意图。所述的静电防护装置1包括有一笔记本电脑壳体10,壳体10上具有一开口100,所述的开口100上具有一盖板11以封闭所述的开口100。所述的开口100的用意是用来提供使用者更换笔记本电脑的部件或者是维修之用。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的壳体10内会涂布或溅镀一层导电层101,以将经由笔记本电脑壳体10周围的散热用孔洞12进入的静电荷导引至接地端。
不过由于开口100与盖板11的交界处会因为形成断层,而无法导通。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多半会凭借抗静电弹片13设置在开口边界处,再用热熔座14将所述的抗静电弹片13固定在壳体10上,因此当盖板11封闭所述的开口时,可以利用所述的抗静电弹片13连接所述的盖板11的导电层110与壳体100的导电层。因此当静电由所述的盖板11上的孔洞111进入笔记本电脑内时,可以凭借所述的盖板11的导电层110将电荷导引至所述的抗静电弹片13,再由所述的抗静电弹片13将电荷导引至所述的壳体10的导电层101,而至接地端。
虽然图1的技术可以提供抗静电的效果,不过如果当热熔座断掉或脱落时,容易让抗静电弹片脱离,而掉落到笔记本电脑内部,进而使得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内的电子元件或主机板短路,而损坏笔记本电脑。综合上述,因此亟需一种抗静电弹片与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静电弹片,其是利用嵌入滑设的方式设置在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开口边界,作为导引静电荷的媒介。本发明的抗静电弹片,不但可以导引静电,而且也容易组装与固定,进而提升产品合格率以及减少人员成本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抗静电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第一传导部,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凸部结构;以及
至少一第二传导部连接于所述的第一传导部,各所述的第二传导部更具有:
一第二传导件,其具有一第二凸部结构;以及
一压着件,其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传导件的一侧。
其中:所述的第一传导部更具有一开槽。
其中:所述的开槽将所述的第一传导部分成相对称的一对第一传导件,各所述的第一传导件上具有所述的第一凸部结构。
其中:各所述的压着件更具有一第一板件以及一第二板件,所述的第一板件由所述的第一传导部的一侧向外延伸,所述的第一板件的一端更连接有一第二板件,使得所述的第二板件与所述的第一传导部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提供容置所述的第二传导件,所述的第二传导件凭借一悬臂结构与所述的第一板件的一侧边相连接或者是所述的第二传导件凭借一悬臂结构与所述的第一传导部的一侧边相连接,以形成一悬臂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抗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壳体,其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所述的第二面上具有一第一导电层,所述的壳体上具有一开口,所述的开口的侧边上具有一凸板,所述的凸板两侧具有一开槽,在各所述的开槽的一侧更具有一固持板,在所述的第二面上更具有至少一挡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78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