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8162.2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清;崔鹏;游勇;李德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4 | 分类号: | E02B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王璐瑶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梯级 冲刷 齿槛群 泥石流 排导槽 及其 应用 | ||
1.一种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包括束流侧墙(2)和置于其间、与其相连、配合使用的梯级防冲刷齿槛群,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由若干具有一定埋深的防冲刷齿槛(1)组成,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每两个梯级之间按一定间距分布,其特征在于:两个防冲刷齿槛(1)在束流侧墙(2)之间、相对所述泥石流排导槽的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分布,共同构成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一个梯级;所述泥石流排导槽宽度D大于2倍防冲刷齿槛(1)在束流侧墙(2)垂直方向上的横向长度B,满足D>2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防冲刷齿槛(1)在束流侧墙(2)垂直方向上的横向长度B为泥石流排导槽宽度D的1/10-1/2,满足1/10D≤B<1/2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防冲刷齿槛(1)与束流侧墙(2)相连处呈倾斜角度α,且向下游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防冲刷齿槛(1)在沿束流侧墙(2)垂直方向上,呈中间低、靠束流侧墙(2)端高。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在沿束流侧墙(2)纵向方向上,防冲刷齿槛(1)的顶部宽b1<底部宽b2,下游侧垂直,上游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倾斜角度α为45°-7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在沿束流侧墙(2)垂直方向上,防冲刷齿槛(1)的高度差h与防冲刷齿槛(1)在束流侧墙(2)垂直方向上的横向长度B之比的横坡比降1∶n为1∶4-1∶2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顶部宽b1为0.6-1.5m,底部宽b2为1.0-2.0m,上游侧斜面高度H1与底部宽b2、顶部宽b1差之比的上游侧比降1∶m为1∶0.4-1∶1。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每两个梯级之间的间距L为8.0-25.0m,防冲刷齿槛(1)埋深H为1.5-2.5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排导槽适用于沟床比降3%-12%,用于稀性泥石流、或水石流、或山区洪水排泄的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816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