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亚油酸乙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98681.9 申请日: 2010-06-11
公开(公告)号: CN101856023A 公开(公告)日: 2010-10-13
发明(设计)人: 赵莉蔺;孙江华;韦卫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37/06 分类号: A01N37/06;A01P5/00
代理公司: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代理人: 李中奎
地址: 1001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油酸 松材线虫 防治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亚油酸乙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是松科植物的毁灭性疫病,寄主植物感染该病后2-3月即可死亡,3-5年即可摧毁整片松林,危害性极强。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疫情扩散迅速,蔓延到包括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上海、重庆、湖北、山东等14个省市,86个县市。28年来,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500多万亩,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发生范围还在逐年扩大。它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我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危害的毁灭性在于: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目前,对松材线虫病,主要依靠清除所有病树来进行治理,但因为其病原生活周期的特殊性,效果不明显。因此,从致病机理出发寻找适宜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松材线虫病的病原是松材线虫,是我国最重要的外来入侵种之一。松材线虫致死松树的关键因素就是松材线虫在树体内的大量繁殖。而它在松树之间的传播扩散是依靠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的携带来完成的。其生活周期可分为繁殖周期和扩散周期两部分。每年6-10月,繁殖型松材线虫寄生在健康松树木质部的树脂道,大约以4d 1代的速度大量繁殖,并逐渐遍及全株,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在侧枝上可见松墨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针叶陆续失绿,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林间松材线虫病的初发病时间一般在6月初,7、8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发病高峰。被松材线虫侵染了的松树是松墨天牛产卵的对象。来年1-5月,松材线虫进入滞育,形成扩散型松材线虫。首先蜕皮形成扩散型三龄幼虫(LIII),并聚集在松墨天牛蛹室周围,6月形成扩散型四龄幼虫(LIV)并随着木质部松墨天牛的羽化出孔而被携带传播到新的健康松树,开始新一轮的侵染循环。LIV通过松墨天牛取食或产卵时在树皮上所造成的伤口进入树脂道,然后蜕皮形成成虫,这些雌、雄成虫交尾后产卵,卵孵化后变为繁殖型松材线虫并大量繁殖而使松树很快枯萎变黄再次成为松墨天牛产卵的对象,产卵孵化的松墨天牛幼虫又进入松材线虫病树内取食蛀道,形成蛹室。两者协调配合,为对方完成生活史提供所需条件,并利用对方创造的条件完成自身发育。总之,松材线虫的大量繁殖是松树致死的直接原因。扩散型三龄幼虫(LIII)和扩散型四龄幼虫(LIV)形成的时间与松墨天牛羽化时间的契合是松材线虫被携带传播的关键。

繁殖型松材线虫和扩散型松材线虫(包括扩散型三龄幼虫(LIII)和持久型四龄幼虫(LIV))形态差异明显。繁殖型松材线虫体内透明无脂肪粒,分卵、1、2、3、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体长各异;扩散型三龄幼虫(LIII)体长一致,角质膜增厚、体腔内含物浓稠,肠内积聚脂肪粒,整个虫体呈黑色,尾端钝圆、较宽,有口针和食道球。扩散型四龄幼虫(LIV)体长一致,体内脂肪粒增多,头部半圆形,口针和食道球退化,尾端尖削,体表覆盖粘性物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对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防控,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防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将亚油酸乙酯用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本发明所提供将亚油酸乙酯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方法为:将亚油酸乙酯置于含有繁殖型松材线虫的松树中。

作为优化,本发明所提供将亚油酸乙酯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方法为:将亚油酸乙酯吸附于具备吸附性和缓释效果的载体中,将该载体置于含有繁殖型松材线虫的松树中。所述具备吸附性和缓释效果的载体为硅橡胶塞头。

作为优化,本发明所提供将亚油酸乙酯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方法为:

1)、将亚油酸乙酯和有机溶剂混合,得混合液;

2)、将步骤1)所得混合液与具备吸附性和缓释效果的载体接触,待有机溶剂挥发后,将该载体置于含有繁殖型松材线虫的松树中。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或乙醚。

作为优化,本发明所提供将亚油酸乙酯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方法中,亚油酸乙酯的用量为:5-100μl/m3松树体。

本发明所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86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