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收件模块以及接收信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9992.7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1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晔晖;竺大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2 | 分类号: | H04W4/12;H04W52/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薛琦;朱水平 |
地址: | 2002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收件 模块 以及 接收 信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收件模块以及接收信息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不占用带宽的接收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大都未配备有车载收件箱和一键拨号功能,即使配备了车载收件箱和一键拨号功能,该车载收件箱也只能收取邮件、XML格式的文档(包含基础导航、地点查询等地图信息),并且通过该一键拨号功能,用户可以从供应商处得到想要的信息,如地图、商铺信息等等。但目前的车载收件箱接收信息的频率是固定的,即以一定时间间隔自动接收信息。然而在用户通过一键拨号与服务器联系之后,倘若应用户请求,供应商通过网络将用户急于想要的信息发送至车载收件箱时,车载收件箱仍然以固定频率接收信息,这就导致了用户接收信息的不及时。而倘若改变车载收件箱的接收频率,将其改成每30秒接收一次信息,又造成了请求频率高、占用带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一键拨号之后无法及时收到信息的缺陷,提供一种及时获取一键拨号后需要的信息而又不占用带宽的车载收件箱以及使用该车载收件箱接收信息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车载收件模块,其包括一控制模块、一接收模块和一通信模块,该接收模块与该通信模块相连,其特点在于,该车载收件模块还包括:
位于该通信模块内的一键拨号单元,用于与服务器通信;
以及一控制模块内的频率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接收信息的时间间隔;
其中,该控制模块与该接收模块相连,该控制模块通过该频率设置单元与该通信模块的一键拨号单元相连。
优选地,该通信模块的通信模式为无线通讯模式,该无线通讯模式可以为3G模式或WIFI模式。
优选地,该接收模块的接收信息为来自服务器的信息或本地导入的信息。
优选地,该频率设置单元用于设置两个接收信息的时间间隔以及一个固定间隔,分别为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以及固定频率,其中第一频率的时间间隔长于第二频率的时间间隔。
优选地,该控制模块还包括一与该频率设置单元相连的判断单元,该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频率是否等于第二频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如上所述车载收件模块的接收信息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接收信息的时间间隔,其中第一频率的时间间隔长于第二频率的时间间隔;
S2、判断是否启动了一键拨号,若是,进入步骤S3;若否,进入步骤S4;
S3、以第二频率接收信息;
S4、以第一频率接收信息;
S5、将收到的信息保存至存储器中。
优选地,步骤S1还包括设置一固定时间间隔的步骤。
优选地,步骤S4之后、步骤S5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S01、判断是否收到信息,若是,进入步骤S5;若否,进入步骤S02;
S02、更新第二频率,使其为原有的第二频率加上固定间隔;
S03、判断更新后的第二频率是否等于第一频率,若是,进入步骤S4;若否,进入步骤S04;
S04、以更新后的第二频率接收信息,并返回步骤S01继续判断。。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用户没有特殊需要时,车载收件箱以较长的时间间隔(即普通的频率)接收信息,而在用户启用一键拨号与供应商通话后,改变车载收件箱的接收频率,即缩短接收信息的时间间隔,使用户能及时获得通话所要求的信息,接收到信息后,再将接收频率调整为普通频率以节省带宽。这样既能保证用户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又减少了带宽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车载收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车载收件模块接收信息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接收信息的详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99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