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0111.9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3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小松大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5/177 | 分类号: | G02B15/177;H04N5/22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 透镜 以及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在视频摄像机或电子静止摄影机等可使用的、尤其作为监视摄像机用途可适合使用的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防犯或记录等为目的而使用监视摄像机。对监视摄像机的摄像透镜要求如下:搭载于监视摄像机时可小型地构成;以广角可对宽范围进行监视;以大口径比的光学系统在低照度的摄像条件下也可进行被摄体的特定。在近几年,要求变倍功能的情况较多,因此使用变焦透镜的监视摄像机逐渐成为主流。
作为可使用在监视摄像机的变焦透镜,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3记载的变焦透镜。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从物侧依次配置负的第1透镜组、光阑、正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的7片结构的变焦透镜。在专利文献2记载有:从物侧依次配置负的第1透镜组、正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的10片结构的变焦透镜。在专利文献3记载有:从物侧依次配置负的第1透镜组、光阑、正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的10片或11片结构的变焦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6-1195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7-94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8-216591号公报
目前,伴随监视摄像机的需求的增加,对于所搭载的变焦透镜的小型化、广角化的要求变得日益强烈。与此同时,上述领域的摄像机的大多数所搭载的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 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的摄像元件的兆像素化正在进化,也就期待能够与兆像素的摄像元件对应的高光性能。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透镜虽然是小型且广角,但不能说是与兆像素化的摄像元件可充分对应那样的高性能。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变焦透镜虽然是广角,但是因球面像差(也称球差)、非点像差(也称像散)、轴上色像差(也称轴上色差)的校正不充分,所以并非是与兆像素化的摄像元件充分对应的变焦透镜。专利文献3记载的变焦透镜虽然是高性能,但在小型化的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及广角化、且具有与兆象素化的摄像元件可对应的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按照使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且伴随该变倍的像面位置的校正由第1透镜组沿光轴的移动来进行的方式构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1)。
-2.4<f1/fw<-2.0…… (1)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w: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统的焦距。
专利文献1~3记载的变焦透镜不满足上述条件式(1),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构成为满足上述条件式(1),所以可实现小型化及广角化、并且可容易实现与兆象素化的摄像元件可对应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是通过从物侧依次配设3片负透镜、正透镜、负透镜而成的5片结构也可。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上述第2透镜组是通过从物侧依次配设3片正透镜、负透镜、正透镜而成的5片结构也可。并且,在此所述的透镜折射力的符号对于非球面透镜而言设为在近轴区域考虑的符号。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4)。并且,作为优选方式,可以满足下述条件式(2)~(4)中的任意1个或者也可以满足任意组合。
-0.5<m2w<-0.41…… (2)
-0.9<(r15f-r15r)/(r15f+r15r)<-0.2…… (3)
vd22>80…… (4)
其中,
m2w:在广角端的第2透镜组的横倍率,
r15f: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5r: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vd22:第2透镜组的从物侧起第2个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
另外,在本说明书记载的各条件式的值只要没有特别限制,则为变焦透镜的基准波长的值。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能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01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