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青蒿鳖甲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0892.1 | 申请日: | 201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3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4 | 分类号: | A61K36/8964;A61K9/14;A61K9/16;A61K9/127;A61K9/107;A61K9/50;A61K9/70;A61K9/10;A61K9/00;A61P29/00;A61P31/06;A61P11/00;A61P1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5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青蒿 鳖甲 整合 剂型 制备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青蒿鳖甲汤整合型新剂型,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青蒿鳖甲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
背景技术
中药水煎液复方药效化学反应因化学成分太多,暂时还未被揭示其神秘面纱,但中药方剂中一些神秘黑箱药效作用就藏在中药水煎液中,不能一味最求中药西化、中药现代化而只用单体和有效部位。中药水煎浓缩液不能弃之不用!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方剂合煎时的高温以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对全方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药效作用。加强中药方剂水煎液中新成分形成机制、稳定性及其药效的研究,对提高中药复方和新药水平,逐步缩小中药复方和中药新药与国际间的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增加了新途径和新来源。
我国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规定,改变剂型作为新药研究来管理。制剂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而且导致药品附加值低,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和产业经济效益,是造成我国医药工业产品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产值仅相当于一两个跨国制药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药、新剂型开发水平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医药工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我国口服制剂约占各种全身给药制剂的2/3,加快研制和推广口服缓控释制剂是当前急需要做的工作。
青蒿鳖甲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方由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组成。功用:养阴透热。主治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鳖甲直入阴分,咸寒滋阴,以退虚热,青蒿芳香清热透毒,引邪外出。二合用,透热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共为主。生地甘凉滋阴,知母苦寒滋润,助鳖甲以退虚热。丹皮凉血透热,助青蒿以透泄阴分之伏热。现代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抗菌、消炎、抑制导化作用、滋养强壮作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性病后期、小儿夏季热、肺结核、肾结核、肾盂肾炎等病而有上述病症者。
青蒿鳖甲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解热,抗炎,镇静,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青蒿鳖甲汤临床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青蒿、知母、牡丹皮亦有解热作用。青蒿鳖甲汤能抑制生物体自体免疫和变态反应性炎症,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大鼠服用滋阴降火中药生地、鳖甲、知母、牡丹皮均能使地塞米松抑制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防止肾上腺萎缩的作用。青蒿鳖甲汤组成药具有镇静、解痉作用,牡丹皮对咖啡因所致的兴奋活动也有抑制作用。青蒿鳖甲汤组成药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知母还有较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
青蒿的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有显著抗疟作用。小鼠实验表明,青蒿素对血吸虫成虫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其促使虫体“肝移”时间虽较缓慢,但杀虫作用则较迅速,对雌虫的作用更为明显。青蒿水煎剂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萃取设备分别进行分散提取,超声功率为:800W 3000W、超声频率:28KHz--120KHz、提取时间为10-100分钟,得提取物以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二、步骤三所得中药萃取物,采用自主研发的纳米球磨机研磨4-16个小时,得粒径分布为50-1000纳米的纳米粉,备用。
步骤五:取40%的各中药微米粉,用水浸泡两小时后用中药煎药机水煎煮3次,煎液合并过滤,滤液浓缩,得浸膏或水煎浓缩液以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所得中药萃取物、纳米粉根据需要以及其不同的药性、药理作用,可分别采用层离、大孔吸附、凝胶分子筛选、模分离、超速离心等技术进行制备,得到不同的药物单体、有效部位、有效物质群等药物原料。
步骤七:将上述所得药物原料采用不同的药物辅料及载体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相关制剂部分标准规范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XIXE“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等中的要求分别采用高压乳匀法、包合技术、固体技术、研磨法、溶剂-熔融法、挤压法、复凝聚法、乳化交联法、聚合分散法、熔融法、冷冻干燥法等技术制备成纳米粒、毫微粒、微米脂质体、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聚合物胶束、药质体、纳米乳、脂质微球、微囊、微乳、脂质液体、纳米膜、纳米混悬液、微胶囊等原料药。原料药粒径为10纳米-10微米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未经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0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 下一篇:用于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的可回收包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