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4764.4 | 申请日: | 201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1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戴网成;沈晓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市天成畜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1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鸭共作 中的 零日龄雏鸭 生态 放养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禽类饲养方法,特别是一种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中,雏鸭放养必须经过7-10日的育雏期其中包括3-5天的驯水期才能正式放养到稻田里,这一方面增加了饲养成本,另一方面育雏7-10日后的鸭子再放入插秧10天的稻田里存在如下不足:首先,现有技术驯水开始得较晚,是从第6天下水,这时候,雏鸭从壳里带来的油脂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另外,每天驯水时间也过短,不能充分刺激尾脂腺的分泌。这样的鸭子入水后,很容易沉到水里。其次,水稻田杂草发生的高峰期,在插秧后的7到25天,现有技术中鸭子是在插秧10天后放到田里,这时的杂草已经长了一段时间,不如3-7天刚发芽的杂草适口性好,鸭子除草效率低。由此可见,研究设计一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除草效率的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设计一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除草效率的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其特征在于;
A、雏鸭品种选择野鸭和家鸭杂交种系;
B、零日龄雏鸭投放稻田时的天气温度摄氏20度以上;
C、零日龄雏鸭投放稻田时间为插秧后3至5日内;
D、稻田水深在4至5厘米;
E、在稻田内设置面积为8至10平米的初放区;
F、利用稻田初放区驯化零日龄雏鸭1至3天;
G、雏鸭放养密度为每亩稻田18只至23只、每群役用鸭的数量控制在80~100只之间;
H、每块稻田边搭建简易鸭棚一个;
所述利用稻田初放区驯化零日龄雏鸭1至3天是指对刚出生的雏鸭,进行浮游、饮水、进食训练,从而达到能适应稻田环境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得到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经实际试用后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1、饲养成本得到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7-10天育雏期所需的设备购置和部分饲料成本,这对数量达上千的鸭群是一笔可观的效益。
2、除草效率高。现有技术是在插秧10天后将雏鸭放到田里,此时杂草已经长了一段时间,显然对雏鸭而言适口性差,除草效率就会降低。而本发明中雏鸭出壳当天就放入栽插后3-5天稻田内,杂草开始发芽后才3-5天就被雏鸭吃掉,除草效率显然得到提高。
3、提高了雏鸭成活率。现有技术驯水开始得较晚,是从第6天下水,这时候,雏鸭从壳里带来的油脂已经消退得差不多;另外,每天驯水时间也过短,不能充分刺激尾脂腺的分泌。这样的鸭子入水后,很容易沉到水里。鸭子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脂会在几天内消退,需要及时补充新的油脂。自然情况下,鸭子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用嘴将尾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在羽毛上,使它们重新恢复防水的功能。越早把它们放到水里,尾脂腺越能发挥作用。而且要长时间受到水的刺激,油脂分泌才充分。而本发明中雏鸭出壳当天就放入栽插后3-5天稻田内,一方面有油脂保护,羽毛的防水性比较好,另一方面,水环境的刺激非常及时和充分,促使尾脂腺生长发育加快,自然也就不怕水了,从而提高了雏鸭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中的要点,在发明内容中已经相当明确,为了提高实施的成功率,特作如下补充的说明;
雏鸭品种选择野鸭和家鸭杂交种系可以选用绿头野鸭和家鸭杂交种系品种。
零日龄雏鸭投放稻田时间为插秧后3至5日内的要求,一方面是让秧苗生长3-5天,不至于受雏鸭的放入而影响生长;另一方面是杂草开始发芽后才3-5天就被雏鸭吃掉,提高除草效率。稻田水深在4至5厘米的要求,是基于水深小于4厘米,雏鸭活动时搅起的泥浆会粘附于羽毛上影响生长,甚至生存;水深大于5厘米,雏鸭活动时个别个体小的雏鸭容易沉入水中,弄湿羽毛上影响生长,甚至生存。
每块稻田边搭建简易鸭棚一个的要求,是为了防止暴雨和强光的影响鸭子生长,甚至生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市天成畜禽有限公司,未经镇江市天成畜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4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平均功率测量法测量突发功率
- 下一篇:交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