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织品用防水透湿聚氨酯涂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5336.3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4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严欣宁;杨青;樊丽君;唐丽;陶忠华;刘杰;谭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恒星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653 | 分类号: | D06M15/653;C08G18/76;C08G18/32;C08G18/48;C08G18/42 |
代理公司: | 丹东汇申专利事务所 21227 | 代理人: | 路云峰 |
地址: | 118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织品 防水 聚氨酯 涂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防水透湿用聚氨酯及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自交联的牢度、透湿、防水、耐寒等各项性能优异的功能型聚氨酯涂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纺织品用防水透湿涂料有溶剂型聚氨酯、防水透湿TPU膜及少量的水性聚氨酯。溶剂型防水透湿聚氨酯涂料由底胶和面胶组成,而且使用过程中底胶需要加交联剂和交联促进剂,并且加后存放时间短,需要尽快用完,使用不方便。现有技术通过底层和面层涂层后面料虽然耐水性好,但透湿量仅2000g/m2.24h。防水透湿TPU膜透湿量较高,复合到纺织品面料上,面料水压、耐洗牢度、耐磨牢度较差,水洗后水压下降较大,各项性能耐久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织品用防水透湿涂料及制备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自交联、耐寒性、透湿性、耐水压、耐洗牢度等各项性能优异的防水透湿聚氨酯涂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一种纺织品用防水透湿聚氨酯涂料:
原料重量配比:
A、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50-100
B、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100-210
C、聚醚二元醇(分子量2000) 200-500
D、线性双羟烷基硅氧烷(分子量1000) 100-300
E、聚酯二元醇(分子量2000) 400-800
F、三羟甲基丙烷 5-8
G、扩链剂 5-10
H、封闭剂 15-20
J、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 0.5-1.0
K、溶剂 1500-3000
经预聚反应、扩链反应、封闭反应工艺制成;
产品化学指标如下:
外观:无色透明粘稠液体
含固量:40±2%
粘度:40000-80000(厘泊25℃)
以上的聚酯二元醇可以选择乙二醇-1,4-丁二醇-己二酸共聚二元醇、乙二醇-癸二酸共聚二元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癸二酸共聚二元醇、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己二酸共聚二元醇其中之一或之二。
聚醚二元醇可以选择四氢呋喃-环氧乙烷共聚二元醇、聚四氢呋喃-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二元醇其中之一或之二。
扩链剂选择甲基丙二醇、1,4环己二醇其中之一或之二。
封闭剂可以选择甲乙酮肟、亚硫酸氢钠、苯酚、对氯苯酚、间甲氧基苯酚其中之一。
溶剂可以选择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环己酮、甲苯、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中其一或其二或其三。
线性双羟烷基硅氧烷(分子量1000)可以选择罗地亚公司的Rhodrsil 1647。
甲苯二异氰酸酯为日本三井公司T-80.
本发明一种纺织品用防水透湿涂料制备方法:
原料重量配比:如前所述;
制备方法:
(1)预聚反应: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A)重量的50%、甲苯二异氰酸酯(B)、聚醚二元醇(C)、线性双羟烷基硅氧烷(D)、聚酯二元醇(E)、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J)、溶剂(K)重量的80%加入反应釜中,升温85±2℃反应1-3小时;
(2)扩链反应:上述预聚体中加入三羟甲基丙烷(F)、扩链剂(G)在70-80℃反应2-3小时,逐步加入余量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A)继续反应2小时,加入剩余溶剂;
(3)封闭反应:上述预聚体在60-70℃时,加入封闭剂(H)反应2-3小时,降温40±5℃,放料得产品。
本发明一种纺织品用防水透湿聚氨酯涂料生产简单方便,固含量40±2%,手感柔软,牢度好,耐水压、透湿高,耐寒好,是一种自交联产品。
本发明通过选择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甲苯二异氰酸酯两种活性异氰酸酯基团协同作用提高牢度及耐水、耐溶剂性能。原料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甲苯二异氰酸酯均具有环状结构,合成过程中环状结构稳定,形成高聚物后仍能存在,此结构可以增加产品的刚性,弹性好,提高了耐水、耐溶剂、耐磨性能、耐洗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恒星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辽宁恒星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53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