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墨盒注墨方法和墨盒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6847.7 | 申请日: | 2010-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4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钦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907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墨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墨盒注墨方法和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是在打印信号驱动下,将墨水经打印头的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形成字符或图形记录的装置。随着喷墨技术的不断发展,喷墨打印机的体积越来越小,相应的,作为存储墨水容器的墨盒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墨盒的消耗较快,用户需要不断地更换墨盒。
由于墨盒包括塑胶、薄膜等部件,更换墨盒时,若直接将墨盒丢弃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增加墨盒的使用成本,因此,需要对墨盒进行回收利用,以提高墨盒利用率,降低墨盒使用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常见的回收手段是在墨盒上形成一注入口,并通过该注入口向墨盒内部注入墨水,既可如中国专利CN200510078835.X中揭露的采用正压注墨,也可采用抽真空后注墨的方式。明显地,对于上述专利中的单腔体墨盒而言,注入孔的位置较为容易确定,但是,为了长期地维持所储存的墨水的质量,并保持打印过程中的供墨稳定,储墨腔与大气连通路径的构造变得复杂,存在多个储墨腔的可能性,为此,形成注入孔的位置必须谨慎选择,否则,若注入孔的位置选择不当,极可能会使出墨口附近容易残留气泡,当用户使用填充完的墨盒时,出墨口附近的气泡容易进入打印头中而影响打印机的性能。
综上可以看出,对于存在多个储墨腔的墨盒而言,在回收利用时,若注墨口选择不当,注墨后容易在墨盒的出墨口处产生气泡,而产生的气泡会对打印头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注墨方法和墨盒,可以有效解决具有多个储墨腔的墨盒回收利用时的注墨问题,避免在墨盒的出墨口附近产生气泡。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注墨方法,墨盒包括:墨盒本体,所述墨盒本体上设置有墨水容纳部和墨水供应部,其中,所述墨水容纳部包括供墨腔和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所述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和供墨腔之间通过墨水引导通道连通,所述供墨腔与所述墨水供应部直接连通;所述墨水容纳部上设置有大气连通通道,所述大气连通通道与所述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连通;所述大气连通通道上设置有控气阀;所述墨盒注墨方法包括:
从设置在所述供墨腔外壁上的注墨孔抽取所述墨水容纳部内的空气,对所述墨水容纳部进行减压;
通过所述注墨孔向所述墨盒的墨水容纳部内注入墨水;
注墨完毕后,将所述注墨孔密封。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包括:墨盒本体,所述墨盒本体上设置有墨水容纳部和墨水供应部,其中,所述墨水容纳部包括供墨腔和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所述供墨腔与所述墨水供应部直接连通;所述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和供墨腔之间通过墨水引导通道连通;所述墨水容纳部上设置有大气连通通道,所述大气连通通道与所述至少一个的墨水容纳腔连通;所述大气连通通道上设置有控气阀,所述供墨腔的外壁上设置有注墨孔。
本发明提供的墨盒注墨方法和墨盒,通过在与墨水供应部直接连通的供墨腔的外壁上设置注墨孔,在墨盒回收利用时,可通过该注墨孔进行注墨,由于该注墨孔设置在与墨水供应部直接连通的供墨腔的外壁上,因此,注入的墨水会首先充满该供墨腔,然后再充满墨水容纳腔,使得供墨腔内,特别是墨水供应部附近不会产生气泡,可有效避免打印机工作时对打印头的破坏;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对具有多个储墨腔的墨盒回收利用时,注墨工序简单、墨盒回收成本低,且不会损坏墨盒,提高了墨盒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墨盒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墨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墨盒中墨水容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墨盒配合的连接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墨盒注墨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墨盒进行注墨时注满供墨腔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墨盒进行注墨时注满第二墨水容纳腔的示意图;
图6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墨盒进行注墨时注满第一墨水容纳腔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墨盒注墨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墨盒注墨方法实施例二中需要注墨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墨盒本体;2-墨水容纳部; 3-墨水供应部;
21-供墨腔; 211-注墨孔; 23-第一墨水容纳腔;
4-通孔; 24-引导通道; 22-第二墨水容纳腔;
5-控气阀; 51-阀腔; 52-阀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未经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68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书画装饰陶瓷胎器的方法
- 下一篇:冷切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