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7022.7 | 申请日: | 201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9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邱思鑫;陈新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瓜 细菌性 病菌 分子 检测 引物 及其 应用 | ||
1.一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的序列为:
AIT1F:5‘-GCT GGA TCA CCT CCT TTC TG -3’
AIT2R:5‘-TGA CGC AAT CAA ATT TTT GTC A-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AIT1F/ AIT2R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扩增出462 bp的产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的特异引物序列获得方法为:以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多个燕麦食酸菌其他亚种的菌株、食酸菌属内的近缘种以及常见的几种病原细菌为供试材料,采用CTAB—SDS法提取供试菌株基因组DNA,具体方法如下:取供试菌株细菌培养液1.5 mL加入到1.5 ml Eppendorf管中,12,000 rpm,离心2 min;倒去上清液,加入500 ml 1×TE,用枪头反复吹打混匀;加入5 ml蛋白酶K,30ml 重量浓度10% SDS,轻轻混匀,37℃水浴锅放置1 h;待菌液变透明后,加入100 ml 5 mol/L NaCl混匀,加入80 mlCTAB提取液,轻缓地颠倒离心管数次使样品充分混匀,65℃水浴放置10 min;冷却后加715 ml酚、氯仿和异戊醇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中酚∶氯仿∶异戊醇的体积比为25∶24∶1,轻柔颠倒数次,12,000 rpm离心5 min;小心吸取上清至另一新的1.5 ml Eppendorf管,加入吸取上清液等体积的上述酚、氯仿和异戊醇混合溶液,颠倒混匀;12,000 rpm离心5 min,小心吸取上清至另一新的1.5 ml Eppendorf管,加入与吸取上清液等体积的异丙醇,轻柔颠倒数次混匀,-20 ℃放置30 min,12,000 rpm离心5发min,弃上清,加入1 ml 70%乙醇洗涤沉淀两次,在超净工作台中晾干沉淀,无酒精味后加入100 ml 1×TE溶液进行溶解,得到DNA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并稀释至50 ng/μl,保存于-20℃备用;PCR在获得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和其他细菌ITS序列的基础上应用ClustalX软件比对设计特异引物,获得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特异引物序列,经对供试菌株和30株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特异性进行PCR验证,所述特异引物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上特异性地扩增出462 bp的产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CTAB提取液的配制为重量浓度10% CTAB,100 mmol/L Tris-HCl, pH 8.0;20 mmol/L EDTA, pH8.0;0.7 mol/L NaCl。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1×TE溶液配制为10 mmol/LTris-HCL,0.1 mmol/LEDTA,pH8.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子检测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供试菌株和30株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特异性进行PCR验证的具体的反应体系是:PCR反应体系25 μl,包括2.5 μl 10×PCR反应缓冲液,2.0 mmol/L Mg2+,100~400 μmol/L dNTPs,1.25U Taq DNA聚合酶,引物AIT1F和AIT2R各0.2 μmol/L和20 ng模板DNA, d.d.H2O补足25 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 ℃变性35 s,59~70℃退火35 s,循环30次,72 ℃延伸 5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02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电变压器以及电源用电路模块
- 下一篇:基于碳纳米管作为桥接结构的高压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