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7700.X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9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薛文良;薛剑;魏孟媛;汪燕;程隆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江阴市华晓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6;D01H5/72;D01H5/7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元 结构 涤纶 粘胶 混纺纱 加工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纺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粘胶纤维吸湿透气,面料具有手感柔软、悬垂性好的特点,是优良的服用材料,但同时又有缩水率大、尺寸稳定性差,易皱、强力低、色暗等缺点。因此为了克服粘胶纤维的缺点,可选用一定比例的涤纶纤维进行混纺,通过涤纶纤维光泽好、强力高、弹性好、抗皱等优点,将两者优势互补,使最终产品具有柔软丰满的手感和舒适的服用性能。
但是采用传统环锭纺技术纺制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在综合发挥两者优势的同时也减弱了各自的优势,同时存在由于纤维混合不匀,或者混合比例不当造成的使用性能上的缺陷。因此针对不用的应用领域,突出发挥涤纶或者粘胶的性能优势,又通过两者全新的配合弥补其性能的缺点,成为涤纶和粘胶混纺纱产品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纤维混合不可控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包括后罗拉、中罗拉及前罗拉,所述的后罗拉前部固定有三口集合器,所述的后罗拉和中罗拉之间,靠近后罗拉处固定有V形开口集合器,所述的三口集合器在其前、中、后部分别有一个开口,前、中部的开口结构相同,为中间是中间入口,外圈为两侧入口,三个入口的上方分别有开口,后部的开口结构为V形、下方有圆形孔出口;所述的V形开口集合器为矩形,中部有V形凹槽。
一种使用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两根涤纶粗纱、一根粘胶粗纱平行喂入三口集合器,其中,两根涤纶粗纱分别进入两侧入口,一根粘胶粗纱进入中间入口;b.混合粗纱条经过后罗拉后再经过V形开口集合器进入中罗拉,最后进入前罗拉。
所述的步骤b所述的混合粗纱条为两根涤纶粗纱、一根粘胶粗纱汇聚成粘胶在中间、涤纶在外部的纱条。
有益效果
通过采用三根粗纱同时喂入,在三口集合器作用下形成三根粗纱的固定排列,在开有一个口的集合器作用下进一步形成皮芯结构的粗纱,最后经过牵伸、加捻,成为具有二元结构功能性的纱线。如果将两根涤纶粗纱放在两侧、一根粘胶粗纱放在中间,最终纱线芯纤维是粘胶,外包涤纶,所制得的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吸湿排汗效果,适合运动类产品的开发;如果将两根粘胶粗纱放在两侧、一根涤纶粗纱放在中间,最终纱线芯纤维是涤纶,外包粘胶,所制得的产品能够在获得粘胶纤维柔软、舒适的同时保证纱线的身骨,适合休闲及贴身类产品的开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三口集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三口集合器的入口(6、7、8)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三口集合器的出口(9)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V形开口集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将两根涤纶粗纱、一根粘胶粗纱以一定的间距平行喂入三口集合器5,两根涤纶粗纱分别进入两侧入口6、7,一根粘胶粗纱进入中间入口8,在此集合器处汇聚后形成粘胶在中间、涤纶在外部的混合粗纱条,经过后罗拉11后为了防止粗纱条散开,再经过开有V形开口集合器10,接着经过牵伸后加捻成纱,由于同样粗细的涤纶纤维的刚性大于粘胶纤维,同时加上位置的保证,能够确保获得最终纱线中粘胶纤维为芯纤维、涤纶纤维为外包纤维。
如图2、图3所示,所述的三口集合器5,集合器入口外部开口大小为6mm,集合器入口内部开口大小为2mm,集合器入口外圈直径D1为10mm,集合器入口内圈直径D2为8mm,中间芯纱入口外圈直径D3为6mm,中间芯纱入口内圈直径D4为3mm,集合器出口外部开口大小为6mm,集合器出口内部开口大小为2mm,混合粗纱粗口直径D5为3mm。
如图4所示,所述的V形开口集合器10,集合器上开口大小为4mm,集合器下开后大小为1.5mm,底部可做圆弧形加工处理。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江阴市华晓纺织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江阴市华晓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7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