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及使用者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8668.7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4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郑延修;陈铭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00 | 分类号: | H04L27/00;H04W28/16;H04W52/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姜燕;邢雪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数据通信 方法 使用者 设备 | ||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一基地台以及一使用者设备,该基地台经由多个载波与该使用者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等载波的传送时间被分割为一连串的信号周期,该数据通信方法包括:
使该等载波的多个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于每一信号周期中交错配置;以及
于该等载波对应的该等发信期间经由该等载波将控制数据由该基地台传送至该使用者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被交错配置以使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彼此间不相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数据通信方法还包括:
使该使用者设备于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内经由该等载波接收该基地台发送该控制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基地台以不连续接收模式将该控制数据发送至该使用者设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基地台以半持续性排程模式将该控制数据发送至该使用者设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等载波具有不同的频带,且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的交错配置步骤包括:
于每一该等信号周期中使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相互间相差一差额时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等载波中具有较高的频带者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较该等载波中具有较低的频带者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为早。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等载波中具有较低的频带者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较该等载波中具有较高的频带者的该等发信期间的开始时点为早。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使用者设备包括一射频模块及一基频处理器,其中该基频处理器自该等载波选取一发信载波,该射频模块经由该发信载波自该基地台接收一射频信号,而该基频处理器自该射频信号取得该控制数据。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使用者设备包括多个射频模块及一基频处理器,其中每一该等射频模块经由该等载波其中之一自该基地台接收一射频信号,而该基频处理器自该等射频信号取得该控制数据。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使用者设备包括多个射频模块及多个基频处理器,其中每一该等射频模块经由该等载波其中之一自该基地台接收一射频信号,而每一该等基频处理器自相对应的该射频模块所产生的该射频信号取得该控制数据。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使用者设备包括多个射频模块、多个开关、及多个基频处理器,其中每一该等射频模块经由该等载波其中之一自该基地台接收一射频信号,该等开关选择性的将该等射频模块耦接至该等基频处理器以将该等射频模块产生的该等射频信号传递至该等基频处理器,而该等基频处理器自所接收的该等射频信号取得该控制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数据通信方法还包括:
由该基地台传送一延长信号至该使用者设备以于部分信号周期中延后部分该等载波的该等发信期间;
其中该延长信号为第一层的实体专属控制通道信号、第一层的实体HARQ指示通道信号、第二层的MAC控制信号、或第三层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其中该数据通信方法还包括:
由该基地台经由一早启动载波传送一启动信号至该使用者设备以于部分信号周期中调整至少一晚启动载波的发信期间,其中该早启动载波的发信期间较该晚启动载波的发信期间为早;
其中该启动信号为第一层的实体专属控制通道信号、第一层的实体HARQ指示通道信号、第二层的MAC控制信号、或第三层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866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