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210181.2 申请日: 2010-06-25
公开(公告)号: CN101907075A 公开(公告)日: 2010-12-08
发明(设计)人: 陆建峰;丁静;杨建平;杨晓西;杨敏林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
主分类号: F03G6/06 分类号: F03G6/06;F24J2/34;F24J2/46
代理公司: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杨晓松;罗观祥
地址: 510275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多级 耦合 蓄热 太阳能 热电 系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槽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平板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与热电联供子系统,塔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槽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平板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依次顺序耦合,且分别与热电联供子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包括定日镜场、聚光塔、吸热器、高温泵、高温蓄热器与管道,定日镜场与聚光塔置与同一平面,吸热器安装在聚光塔的塔顶,吸热器通过管道分别与高温泵和高温蓄热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蓄热器的壳体为圆柱形,壳体表面覆盖预热与保温层,其上设置外壳,壳体上成45°对称设置高温传热蓄热进口与高温传热蓄热出口,高温传热蓄热进口靠近顶部,高温传热蓄热出口靠近底部,各凸出于相应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包括抛物槽镜场、真空管吸热器、中温泵、中温耦合蓄热器与管道,抛物槽镜场设置在真空管吸热器上,真空管吸热器通过管道分别与中温泵和中温耦合蓄热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温耦合蓄热器的壳体为圆柱形,两封头侧均开口,壳体表面覆盖预热与保温层,其上设置外壳,壳体两封头侧均固定管板,壳体两封头侧的管板分别固定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的截面均为与壳体封头两侧截面相应的圆形;壳体靠近顶部管箱处设置高温传热蓄热介质进口,壳体靠近底部管箱处设置高温传热蓄热介质出口,中温传热蓄热介质进口与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上,均凸出于相应外壳;管束固定在管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包括平板式集热器、低温泵、低温耦合蓄热器与管道,平板式集热器与低温耦合蓄热器通过管道形成封闭回路,在管道上设置低温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耦合蓄热器的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与低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均为圆柱形,一封头侧开口,一封头侧封闭相连且开有小孔,壳体表面覆盖预热与保温层,其上设置外壳,两壳体开口封头侧均固定管板,管板上分别设置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的截面均为与壳体封头两侧截面相应的圆形;中温传热蓄热介质进口设置在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靠近顶部管箱处,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出口设置在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靠近低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处,低温传热蓄热介质进口设置在低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靠近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处,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出口设置在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壳体靠近底部底箱处,水与蒸汽进口与水与蒸汽出口分别设置在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上,各进口与出口均凸出于外壳,管束经封闭封头侧的小孔固定在管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中间有孔且两端开口,数量为5-500根,管板开有相应小孔,管束通过管板的小孔与顶部管箱和底部管箱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联供子系统的水与水蒸气进口与低温供热出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泵,低温供热出口与中温供热出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中温热交换器,并与槽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连接,中温供热出口与汽轮机之间的管道上设置高温热交换器,并与塔式吸热蓄热传热子系统相连,汽轮机的一个端口与发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水与水蒸气进口处的管道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管道上设置冷凝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级耦合蓄热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所述高温传热蓄热介质工作温度为300℃-700℃,为高温混合熔融盐或液态金属,中温传热蓄热介质工作温度为100℃-400℃,为耐高温导热油,低温传热蓄热介质工作温度为20℃-150℃,为导热油或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018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