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激光定位的冲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0429.5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4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高维平;丁乐生;刘永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34 | 分类号: | B21D28/34;B21C5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光 定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床,更具体的说,涉及冲孔加工用冲床的冲头改进。
背景技术
冲床加工不规则外形板材工件,上面有多个指定位置的孔需要冲压加工;冲床是单冲头,工件找正定位困难(多孔不能按外形定位),只能用目测、定位,工件冲孔加工后孔位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定位准确的冲头,尤其适用于外形不规则板材上加工多个指定位置的孔。激光指示定位装置用于冲床冲孔加工,具有定位准确、快捷的特点,无需其他设备辅助定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一种基于激光定位的冲头,包括冲头座及冲头。位于冲头的中心,自冲头座一侧至冲头一侧开设有通孔。在通孔位于冲头座一侧的端部设有激光源,该激光源发生的激光光束向通孔内照射。
优选法方式下,激光源固定于筒形灯座内,而灯座的外部设置有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以便调整激光光源的纵向高度或横向位置。而所述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包括一端设有螺孔通过螺栓连接于冲头座通孔处的盘体,以及中部容纳灯座的筒体;筒体在径向设置有调整螺栓。此外,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的筒体位于灯座的外端部设置有橡胶弹簧及封顶螺帽。最优方式下,上述通孔的直径选取在1.5-2毫米之间,此时冲头的中部通心孔不会干涉到冲压操作,而且这一范围的通孔能够便于激光定位的实施。
本发明主要是为满足外形不规则板材上加工多个指定位置的孔,激光点的位置即工件孔的中心位置,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定位困难、冲孔不准确的问题。利用本发明冲头实现的冲床可以加工无法制作定位胎具、不规则外形板料上多个指定位置的孔,使用时用手移动不规则外形板料,使工件上孔位中心点正好在激光点指示的位置上,即可进行该孔的冲压加工。保证了孔位置的准确度,从而减少废料数量,具有节约成本、方便实用的特点。也就是说,本发明激光指示定位装置的安装位置决定了冲床冲孔加工中的准确度和快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于激光定位冲头在冲床上使用的参考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冲头、冲头座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下,冲床的冲头固定于冲头座上。如图2所示,本发明基于激光定位的冲头,其冲头11也固定于冲头座1上。图中,位于冲头11的中心,自冲头座一侧至冲头一侧开设有通孔。在通孔位于冲头座1一侧的端部设有激光源10,并且激光源10向所述通孔内照射。
优选方式下,激光源10固定于灯座9内,灯座9的外部设置有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21。如图2所示,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21包括一端设有螺孔通过螺栓2、垫圈4连接于冲头座1上盘体3,以及在中部用于容纳灯座的筒体。其中,盘体3用作激光源的竖向调整座,而筒体用于容纳和调节激光源相对通孔的横向位置,如图2,该筒体在径向设置有调整螺栓8及调整螺母5,而调整螺栓8及调整螺母5以绕筒体轴向多个径向方向等角距间隔方式设置,优选法方式下设置3个即可。图中,在筒体位于灯座9的上端部还设置有橡胶弹簧7及封顶螺帽6。
上述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的结构以及激光源、灯座的设置是本发明一种优选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利用激光通过冲头中部通孔实现定位的冲压操作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而激光源、灯座的设置可以根据具体结构变换,例如激光源、灯座、以及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镶嵌于激光冲头座的通孔内或通孔中部位置,再或者激光源、灯座、激光束方向调整装置与冲头座以不接触的方式设置,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均适用于本发明的冲头结构,也均为本发明的等同结构。而且本发明中所说的“激光源向所述通孔内照射”其更确切的含义是激光穿过通孔照射;而且所说的“激光”可以是各种形成光束的光源,但并非如激光切割过程使用的激光,本发明激光的作用仅为照射、显示目的。
此外,最优方式下,上述通孔的直径选取在1.5-2毫米之间的范围内,这一孔径实现的冲头,其中部通孔不会干涉冲压操作,而且这一孔径便于激光定位的实施。而通孔的直径也与冲头所要冲压的孔径相关,当冲头所要冲压的孔径较大时,激光束的通孔可以稍大,以便激光源的设置,但通常不可过小,上述1.5-2毫米最为适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04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