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音频信号的监听和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0644.5 | 申请日: | 2010-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3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程鹏;曹智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捷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2 | 分类号: | H04N5/222;G10L1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音频 信号 监听 监测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播电视播控中心、演播室等使用的播控设备,特别是一种音频信号的监听和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传输的音频信号多种多样,有模拟音频、数字音频、嵌入音频等。工作人员需要随时监听播出音频的内容和监测播出音频的幅值,这就需要专用的设备来完成。而如今市场上的音频监听和监测设备都是独立的设计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设备只能监听一种格式的音频内容,要是想对每一种音频实现监听就需要将多个设备叠放在一起,这样不仅占用过多的空间,同时成本也会很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设计一种能对多种不同格式的音频信号同时进行监听和监测的音频信号监听和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音频信号的监听和监测系统,包括音频内容监听单元、音频幅度监测单元,还包括控制单元、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模拟音频输入模块、数字音频输入模块、嵌入音频输入模块,所述的模拟音频输入模块、数字音频输入模块和嵌入音频输入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连接,所述的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音频内容监听单元和音频幅度监测单元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是实现模拟音频、数字音频、嵌入音频三种音频输入方式选择的电路模块。
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单元为按键式控制单元。
本发明所述的模拟音频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模拟音频信号输出设备连接,并经过缓冲模块和驱动模块与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数字音频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数字音频信号输出设备连接,并经过数字解码模块、D/A转换模块和驱动模块与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嵌入音频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含嵌音频信号输出设备连接,并经过音频解嵌模块、D/A转换模块和驱动模块与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一种音频信号的监听和监测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模拟音频输入模块将输入的模拟音频信号经过缓冲和驱动,转成非平衡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到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上;
B、数字音频输入模块将输入的数字音频信号经过数字解码、D/A转换和驱动,转成非平衡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到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上;
C、嵌入音频输入模块将输入的含嵌音频信号经过音频解嵌、D/A转换和驱动,转成非平衡的模拟音频信号,输出到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上;
D、通过控制单元的控制按键对模拟音频信号、数字音频信号和含嵌音频信号进行选择,通过音频内容监听单元和音频幅度监测单元对选择的音频信号进行监听和监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将模拟音频信号、数字音频信号和含嵌音频信号三种不同格式的音频信号都转换成同样的模拟非平衡音频信号,再通过控制单元的控制按键进行选择,实现了利用一台设备对多种不同格式的音频信号进行监听和监测的目的。
2、由于本发明采用简单的按键控制方式,用户可以很容易实现对设备的操作。
3、由于本发明将三种信号格式输入的监听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下,从而节省了空间。
4、由于本发明采用三种输入信号处理模块化、且使用同一监听平台的设计方式,因此客户只需要购买一个监听平台,再根据需求选购不同的输入模块即可,从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有附图4张,其中:
图1是音频信号的监听和监测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是模拟音频输入模块的功能示意图。
图3是数字音频输入模块的功能示意图。
图4是嵌入音频输入模块的功能示意图。
图中:1、模拟音频输入模块,2、数字音频输入模块,3、嵌入音频输入模块,4、三选一数据切换模块,5、控制单元,6、音频内容监听单元,7、音频幅度监测单元,8、缓冲模块,9、驱动模块,10、数字解码模块,11、D/A转换模块,12、音频解嵌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捷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捷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06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