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制玻璃用固体焦燃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3592.7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0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祁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祁小平 |
主分类号: | C10L5/04 | 分类号: | C10L5/04;C03B5/23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固体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混合固体燃料,具体地说是熔制玻璃用固体焦固体燃料。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玻璃行业中,熔窑熔制玻璃所用的燃料主要包括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如重油、渣油及其它燃料油,天然气、煤气或焦炉煤气等。由于油价一直在高位盘旋,相关气液态燃料的价格不断攀升,使用上述燃料的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中国专利“一种熔窑熔制玻璃用固液混合燃料”(公开号CN1916134,公开日2007.02.21)提供了一种该由石油焦粉、燃料油混合而成的固液混合燃料,其中石油焦粉占5%~80%、燃料油占20%~95%,该发明用石油焦粉替代以往固液混合燃料中的煤粉。但是,该发明中液体燃料油仍然占有比较大的比重,造成产品成本还是比较高。另一中国专利“在玻璃熔窑上使用石油焦燃料的工艺方法”(公开号CN101190823,公开日2008.06.04)公开了使用粒度小于200目的石油焦燃料来代替液体及气体燃料用于玻璃熔窑,可以使火焰温度与燃用重油同样的温度,降低了玻璃生产制造成本,但目前石油焦价格受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还是比较高。中国专利“以固体燃料或燃料一配合料混合物熔化玻璃或类似材料用的原料”(公开号CN86104299,公开日1987.03.11)公开了采用煤一类固体碳质燃料为主要能源熔化玻璃配合料热熔材料,我国原煤粉中灰分含量大都在8%~20%,如此大的灰分含量使得以煤粉为燃料无法作为直接进入玻璃熔窑的燃料,大量灰分不仅使玻璃产品产生着色、瑕疵等缺陷,而且会堵塞熔窑的蓄热室和烟道,使得熔窑无法正常运行,而该专利使用含有灰分的燃料是通过改进熔化容器及工艺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熔窑熔制玻璃用固体焦混合燃料,所述固体焦进一步粉碎研磨后,通过固体供给系统,将固体焦粉料喷入熔窑燃烧,在不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燃料费用,与原燃料相比,燃料成本下降40%,降低了玻璃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目的实现,主要改进在大量试验筛选基础上,主要选择采用石油焦、洗精煤混合而成,而焦沫、兰碳沫作为可选组份。
本发明所述的熔制玻璃用固体焦燃料,由石油焦、洗精煤混合而成,其重量百分比为石油焦10%~30%、洗精煤70%~90%。
该固体焦燃料还可以包括焦沫和兰碳沫,其重量百分比为焦沫0%~5%、兰碳沫0%~5%。
由于洗精煤的加入,使固体焦的成本得到下降,焦沫、兰碳沫的加入有助于提高熔窑的火焰温度,从而使熔窑的火焰温度与原燃料相当。
本发明所述的洗精煤由原煤或原煤粉经跳汰精洗或其它方法精洗而成,灰分小于4%,较好为小于3%。
本发明所述的石油焦灰分小于0.8%,可以是国产或进口的低硫焦、含硫焦与高硫焦。
本发明所述的焦沫、兰碳沫的固定碳含量大于78%,灰分小于10%,较好为小于5%。
本发明所述在玻璃熔窑上使用的固体焦燃料的工艺方法步骤是:
将上述石油焦、洗精煤、焦沫、兰碳沫按比例混合后,经过粉碎,粒度小于3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把洗精煤、焦沫、兰碳沫等价格比较低廉的固体含碳燃料与石油焦混合制备固体焦,产品性能与石油焦相似。特别是将原来无法作为直接进入玻璃熔窑的原煤经过跳汰精洗处理后,添加到石油焦中,代替石油焦,降低了玻璃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给出的区间值,并非数学概念的精确端值,而试验选择有协当区间,适当偏离端值并非不可以,只是影响效率、增加成本。
以下结合若干个具体实施例,示例性说明及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并不代表本发明构思下全部技术方案,因此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总的技术方案限定,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偏离发明构思的非实质性改动,例如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简单改变或替换,均属本发明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固体焦采用如下原料进行复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祁小平,未经祁小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3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