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二价铜盐的催化体系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4923.9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0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毛金成;李廷义;谢观雷;屈孝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6 | 分类号: | B01J31/26;B01J27/232;C07B37/04;C07C15/54;C07C15/50;C07C15/48;C07C15/58;C07C2/88;C07C25/24;C07C17/266;C07C17/269;C07C43/225;C07C43/21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价 催化 体系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钯、无胺、无配体参与的铜催化剂体系,该催化剂体系可以催化薗头偶合反应制备炔类化合物。
背景技术
由Pd/Cu混合催化剂催化的末端炔烃与sp2型碳的卤化物(芳基卤代烃)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通常被称之为薗头偶合反应(Sonogashira coupling reaction)。这一反应最早在1975年由Heck,Cassar以及Sonogashira等独立发现,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它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名反应。目前,Sonogashira反应在取代炔烃以及大共轭炔烃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被认为是合成炔烃化合物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从而在很多天然化合物,农药医药,新兴材料以及纳米分子器件的合成中起着关键的。
传统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催化剂往往是使用钯配合物,在含磷配体存在下同时辅以碘化亚铜作为共催化剂,所使用的溶剂优选为胺。然而,采用这类催化剂存在下列问题:①钯的价格昂贵,因而成本较高;②金属钯具有较强的毒性;③含磷配体不稳定,不易保存,易氧化;④钯易在产物残留,因而影响了其在药物合成等场合中的应用;⑤这一反应通常对于溴代,碘代烯烃及芳香烃都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但是对于氯代化合物,其反应活性往往很低,虽然到目前为止,在一些条件下这一化合物也可以得到期待的偶联产品,但是仍有着许多的局限性,因此克服这一局限性也是这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此相比,铜是一种廉价而且低毒的金属,如何使用稳定性较好的二价铜催化剂来实现Sonogashira偶联反应并实现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是过渡金属催化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也是化学工业绿色化进程中的一个挑战性课题。
早在1963年,Castro等以吡啶为溶剂进行当量的铜促进的Sonogashira反应的研究(参见:Synth.Commun.1989,19,2199)。1992年,Okaro等使用5mol%的碘化亚铜作为催化剂,以PPh3为配体、碳酸钾为碱,在DMF或DMSO溶剂中,80~120℃下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亚铜盐催化的Sonogashira反应(参见:Tetrahedron Lett.1992,33,5363)。此后,Venkataraman等人发现1,10-菲咯啉可以作为配体用于铜催化的Sonogashira反应(参见:Org.Lett.2001.3,4315;Synthesis 2005,1706)。近几年类,还发展了很多其他的配体用于铜催化的Sonogashira反应,如N,N-二甲基甘氨酸(参见:Chem.Commun.2004,1934)、三乙烯二胺(参见:J.Org.Chem.2007,72,2053),消旋联二萘酚(参见:J.Mol.Catal.A 2008,284,85),8-羟基喹啉(参见:Eur.J.Org.Chem.2008,4050)和1,3-二酮(参见:Org.Lett.2008,10,3203)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49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