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混改性氯化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6118.X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7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张钧钧;陈江;岳群;王健;袁茂全;陈斌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28 | 分类号: | C08L23/28;C08L23/08;C08L31/04;C08L23/16;C08L67/02;C08K13/02;C08K5/37;C08K3/26;C08K3/34;B29C47/9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盛际丰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 氯化 聚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氯化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未改性的氯化聚丙烯材料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差,不仅在环境介质下易于脆性开裂,而且收缩率大,因此,采用该材料制备的成品,韧性和刚性不能很好的统一,导致产品的尺寸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有关领域,如电器原件生产领域的需要,必须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共混改性的氯化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根据氯化聚丙烯的弱点,选择加入部分弹性体和无机增强剂,对氯化聚丙烯进行改性,以提高材料的耐应力开裂性能,同时增加了材料的柔韧性和加工性
本发明共混改性的氯化聚丙烯的组分和重量份数比例包括:
氯化聚丙烯 65~80份
甲基硫醇锡 0.5~2份
EVA 5~8份
增韧母粒 20~25份
偶联剂 1~3份
抗氧剂 0.1~0.5份
所述的氯化聚丙烯的分子量为30万~40万,可采用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氯的重量含量为30~35%。
所说的甲基硫醇锡可采用阿科玛公司的T190A。
所说的EVA的化学名称为乙酸乙烯酯,EVA的加入,一方面改善了材料的界面性,使材料的各个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材料的韧性,降低了材料的收缩率。使材料具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可采用日本住友公司的产品;
所说的增韧母粒为三元乙丙橡胶、热塑性弹性聚酯和无机增强剂的混合物,重量份数为:
三元乙丙橡胶 100份
热塑性弹性聚酯 10~20份
无机增强剂 30~40份
所述热塑性弹性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为硬段和脂肪族聚醚为软段的线性嵌段共聚物,各分子链段的重量百分数含量分别为:硬链段占70%~80%,软链段占20%~30%;
优选的,所述热塑性弹性聚酯为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硬段和聚氧化乙烯二醇为软段的弹性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硬段和聚氧化丙烯二醇为软段的弹性聚酯或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硬段和聚四氢呋喃二醇为软段的弹性聚酯中的一种;
所述热塑性弹性聚酯可采用LG化学公司的产品;
所说的无机增强剂可以是碳酸钙或滑石粉中的一种;
所说的偶联剂为钛酸酯偶联剂;
所述抗氧剂可选用抗氧剂1010,其化学名称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或者是抗氧剂168,其化学名称为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
所述的共混改性的氯化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比例,将各个组分在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共混温度为190℃-220℃,即获得产品。
采用本发明共混改性的氯化聚丙烯制备的产品,韧性和刚性能很好的统一,产品的尺寸稳定性较好,能满足有关领域,如电器原件生产领域的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
氯化聚丙烯 65份
甲基硫醇锡 0.5~2份
EVA 8份
增韧母粒 25份
偶联剂 1份
抗氧剂1010 0.1份
氯化聚丙烯的平均分子量32万;氯的重量含量为30%。
增韧母粒中,重量份数为:
三元乙丙橡胶 100份
热塑性弹性聚酯 20份
滑石粉 40份
热塑性弹性聚酯为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硬段和聚氧化乙烯二醇为软段的弹性聚酯,硬链段占70%,软链段占30%;
偶联剂选钛酸酯偶联剂。
制造工艺:
增韧母粒的制备:将弹性体和无机增强剂在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共混温度为220℃,即获得增韧母粒。
按照比例,将各个组分在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挤出,共混温度为190℃,即获得产品。
采用ASTM标准测试,测试结果:
熔融指数(MFR) 3g/10min
拉伸强度 ≥36MPa
断裂伸长率 ≥1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61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