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8437.4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4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三宅川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6/02 | 分类号: | B62J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在例如鞍乘型车辆前照灯的照明系统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照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在鞍乘型车辆上设有前照灯,为此提出了具有特殊外观的照明系统,即在具有圆形发光面的第一照明器具的周围,配置第二照明器具以便形成与第一照明器具具有同心的环状发光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5))。
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第一光源63被第一外壳62支承,以包围该第一外壳62的方式配置有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第二光源65支承在该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上。
然而,由专利文献1的图5可知,由于第一外壳62和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构成为双层,因此照明系统变得非常重。另外,由于第一外壳62被配置在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的前方,因此,存在难以设定用于使第二发光面均匀地反光的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的反射面的课题。
于是,在谋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小型车辆特别是鞍乘型车辆的情况下,期待实现照明系统的轻量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65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照明系统且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轻量的照明系统。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由光源被外壳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和配置在所述外壳周围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构成的照明系统,该照明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照明器具被由所述外壳支承的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支承,并且,具有从正面看时以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
第二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间隔部罩体,该间隔部罩体自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朝向第二照明器具内周延伸,用于覆盖形成在第一照明器具外周与第二照明器具内周之间的间隔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周罩体,该外周罩体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以自第二照明器具中心离开的方式延伸,覆盖环状支柱。
第四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外周罩体通过与自间隔部罩体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的辐条结合,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间隔部罩体。
第五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相邻的发光元件彼此之间隔着所述辐条。
第六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二照明器具具有支承发光元件的基板和安装该基板的基板用外壳,在基板用外壳上安装基板的安装部被辐条覆盖。
第七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
第八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在照射方向上比第一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二照明器具被由外壳支承的环状支柱支承。即,第二照明器具利用第一照明器具的外壳而被支承。因此,无需使用支承第二照明器具的第二照明器具用外壳。由此,能够谋求照明系统的轻量化。
而且,第二照明器具具有以环状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在光源周围不配置特别的发射板,也能够以环状全面地发光。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的间隔部罩体。由间隔部罩体覆盖间隔部。由此,提高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具有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延伸并覆盖环状支柱的外周罩体。由此,环状支柱不会显露在外面,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外周罩体通过与辐条结合,与间隔部罩体构成为一体。由此,与个别地固定外周罩体和间隔部罩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支承部,并且谋求减少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序数量。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相邻的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彼此之间隔着辐条。即,将发光元件配置成从正面看时不与辐条重叠。由此,具有所需的最小数量的发光元件即可,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安装部被辐条覆盖。由此,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通过预先在在基板用外壳上安装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能够在环状支柱上一体地安装第二照明器具、间隔部罩体及外周罩体。即,能够谋求简化安装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84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低逸散的双填料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立体垂帘及垂帘页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