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器、过滤器组件及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2730.8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8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金载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空气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52 | 分类号: | B01D46/52;H05K7/20;A01N35/06;A01N65/06;A01P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丙林;吴孟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器 组件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具有该过滤器的过滤器组件、以及具有该过滤器组件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电信的电子器件安装在具有冷却装置的壳体内。冷却装置带走大量的热。如果冷却装置有故障,则电子器件过热并引起内部损坏。冷却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和冷却装置。
韩国专利注册No.KR 10-0606523中公开的冷却装置包括风扇以及电机,该风扇安装在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壳体内。电机使风扇旋转。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壳体中。
电子器件安装在壳体内。为了其正常运作,电子器件保持在低于65℃。电子器件对湿气和微尘颗粒很敏感。湿气和微尘颗粒必须在外部空气被引入到壳体中之前去除。
为此,过滤器安装在壳体中且位于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中的每个前面。过滤器包括框架、多孔元件、以及将多孔元件附设于框架的密封剂(或成形体)。
多孔元件具有孔,孔的平均尺寸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20μm。多孔元件是防水的。
从穿过多孔元件的外部空气中去除湿气和微尘颗粒。从中去除湿气和微尘颗粒的外部空气获得由电子器件产生的热,然后穿过空气出口以将热带走。结果,使电子器件更冷却。
多孔元件可以由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织物或针织品制成。但是,多孔ePTFE难以由诸如特氟隆的氟碳树脂制成。
而且,ePTFE容易产生静电。当接触多孔元件时产生静电使得多孔元件受损。因此,多孔元件应该用纸片包裹,而非用产生静电的聚乙烯树脂的包装材料包裹。
由织物或针织品制成的多孔元件具有相同尺寸的孔。然而,孔的尺寸太小并且以均一方式近距离地隔开。这阻止了将外部空气顺利地引入到壳体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允许空气顺利地穿过其中并且能够从穿过其中的空气中有效地去除湿气和微尘颗粒的过滤器、配备有该过滤器的过滤器组件、以及配备有该过滤器组件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制造并且能够防止产生静电的过滤器、配备有该过滤器的过滤器组件、以及配备有该过滤器组件的冷却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滤器,包括每个均由无纺布制成的多个元件,这些元件一个直接接着另一个地设置,两个最外面的元件涂覆有防水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滤器组件,包括过滤器框架、以及设置在该过滤器框架上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包括每个均由无纺布制成的多个元件,这些元件一个直接接着另一个地设置,两个最外面的元件涂覆有防水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壳体,壳体内安装有电子器件;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扇,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壳体中;驱动风扇的风扇电机;以及两个过滤器组件,分别插入到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中,两个过滤器组件中的每个均包括过滤器框架、以及设置在过滤器框架上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包括每个均由无纺布制成的多个元件,这些元件一个直接接着另一个地设置,两个最外面的元件涂覆有防水剂。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前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以及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中:
图1是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过滤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如图2所示的线III-III剖切的过滤器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如图2所示的过滤器的透视图;
图5是如图2所示的过滤器组件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用于铸造如图2所示的过滤器组件的模具的透视图;
图7是如图3所示的过滤器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部分的图片;以及
图9是构成如图8所示的过滤器的第二或第三元件的放大表面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过滤器、配备有该过滤器的过滤器组件以及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组件的冷却装置。
图1是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横截面视图。虚线箭头指示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空气技术公司,未经韩国空气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27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