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间多排插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3100.2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8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胡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H01R12/71;H01R12/91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间多排插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排插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板间多排插连接器。
技术背景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军民微波通信、移动通信、精密测试仪器等设备的体积日益趋于小型化、微型化。因此,用于这些设备中的连接器需要在很密集的空间内进行排插。目前大量使用的螺纹同轴连接型或快插型同轴连接器,对插后,阳头连接器与阴头连接器靠螺纹或专门的锁紧机构同轴连接,同轴度要求高,且不能同时满足多点排插。当需要在同一电路板上或模块上同时安装多组连接器时,由于每个连接器都必须同轴安装,因此,每个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则需要非常精确,当多组同轴连接器中的一对因不同轴安装造成无法对插时,则会造成整组面板或模块设备无法安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板间多排插连接器,解决了多组连接器安装上的轴向和径向容差,具有连接机械性能稳定、电气性能优越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间多排插连接器,包括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簧片阴极连接器C,在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插针阳极连接器B,插针阳极连接器B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对接。
所述的簧片阴极连接器C包括连接本体2,连接本体2的内腔配置有簧片1,连接本体2连接口部配置有锥形倒角3,簧片1与插针阳极连接器B接触部位配置锥孔和一字槽4。
所述的插针阳极连接器B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接触部位配置圆弧5。
所述的簧片阴极连接器C连接本体2与簧片1为过盈配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射频信号或电源依次经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簧片阴极连接器C传输到插针阳极连接器B再传输到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或者射频信号或电源依次经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插针阳极连接器B传输到簧片阴极连接器C再传输到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由于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簧片阴极连接器C,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插针阳极连接器B,故而实现多点的射频信号或电源传输。
由于本发明的簧片阴极连接器C的连接本体2上配置有锥形倒角4,同时连接本体2配置有簧片1,簧片1配置一字槽4,且在一字槽4口部配置锥形倒角;同时插针阳极连接器B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接触部位配置圆弧6,这样插针阳极连接器B就能充分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接触并且实现360°旋转或偏移,解决了多组连接器在安装时的轴向和径向容差,故而具有连接机械性能稳定、电气性能优越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簧片阴极连接器C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插针阳极连接器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板间多排插连接器,包括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簧片阴极连接器C,在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插针阳极连接器B,插针阳极连接器B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对接。
参照图2,所述的簧片阴极连接器C包括连接本体2,连接本体2的内腔配置有簧片1,连接本体2连接口部配置有锥形倒角3,簧片1与插针阳极连接器B接触部位配置锥孔和一字槽4。所述的簧片阴极连接器C连接本体2与簧片1为过盈配合。
参照图3,所述的插针阳极连接器B与簧片阴极连接器C接触部位配置圆弧5。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射频信号或电源依次经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簧片阴极连接器C传输到插针阳极连接器B再传输到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或者射频信号或电源依次经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插针阳极连接器B传输到簧片阴极连接器C再传输到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由于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A安装有至少两个簧片阴极连接器C,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D安装有至少两个插针阳极连接器B,故而实现多点的射频信号或电源传输。
附图中:A为母板模块或连接下板;B为插针阳极连接器;C为簧片阴极连接器;D为功放模块或连接上板;1为簧片;2为连接本体;3为锥形倒角;4为一字槽;5为圆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31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