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4204.5 | 申请日: | 201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1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谢帮鹏;张斌;吴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一冶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6 | 分类号: | E02D5/36;E02D5/6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孔 灌注 湿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孔灌注桩出现断桩情况时的湿法接桩方法。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是建筑物基础施工处理的一种常用桩型,由于其具有施工简便、造价合理、土质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工业及民用建筑、桥梁等各类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的控制要求十分严格,施工中稍有不慎,轻则出现塌孔、缩颈等故障,使成桩质量等级降低,重则出现断桩、废桩等严重的质量事故,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同时造成项目工期延误,使施工成本大幅增加。因此,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关键工序严格控制把关,避免或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影响成桩质量的因素较多,如地质情况、天气状况、钻孔工艺的选择、泥浆护壁的好坏、钢筋笼的制安质量、砼浇灌过程控制、设备状况等多种因素,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断桩的现象还是难以完全消除,必须对断桩的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钻孔灌注桩出现断桩后,一股有补桩、原位冲(钻)孔、接桩等多种处理方法,其中以接桩法处理费用少、工期短、施工简便等优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被施工企业广泛采用。现有的钻孔灌注桩接桩法有如下二种方法:
1、湿接法:适用于断桩后,已灌混凝土还未初凝,通过各种方式再次下放导管,重新浇灌混凝土的方法。
2、干接法:已灌混凝土完全凝固,人工开挖至断桩处,清理对接桩头后,再次浇灌混凝土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方法,该方法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装置: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装置包括堵头22和导管,导管包括底管23、分管24,分管为2-100个;将堵头的套管5插入底管的第一钢管11的下端部内,逆时针转动底管的第一钢管11,使堵头的左挂钩6挂扣在底管的左挂环9上,使堵头的右挂钩7挂扣在底管的右挂环10上;
2)用测绳测明并记录断桩位置深度L1,向底管23内灌注混凝土27;将底管的第一钢管11的上端插入第一节的分管的第二钢管16的承口端21内,将底管的第一圆螺母15与第一节的分管的第二钢管16的承口端21螺纹连接,向第一节的分管内灌注混凝土;将连接在一起的堵头22、底管23和第一节的分管24下放到钻孔内,在第一节的分管上螺纹连接下一节的分管,直至连接后导管的总长度大于断桩深度加一节分管的长度时,记录连接后导管总长L;同时每连一节分管内灌注一次混凝土,使得导管和混凝土的重量大于导管的浮力;
3)将整根灌有混凝土的导管的下端提离钻孔孔口0.45-0.55m的高度,将堵头22对准断桩中心,然后快速下放导管,利用导管及导管内混凝土的冲击惯性,将堵头22及底管23穿过砼浆混合物28,插入断桩处的已灌混凝土29中;测量并记录导管此时伸出地面25的高度L2,通过公式:导管插入深度L3=导管总长L-断桩深度L1-导管伸出地面的高度L2,算出导管插入深度L3;当导管插入深度L3达不到一节分管长度时,利用反铲的机械臂或吊车吊重物下压导管的上端,使导管插入深度L3大于或等于一节分管长度;
4)然后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导管,使得堵头与底管脱离;此时导管内混凝土27涌出,钻孔内泥浆26排出,堵头留在已灌混凝土内;然后再在钻孔内进行混凝土的连续浇灌,钻孔内的断桩处即被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装置用于钻孔灌注桩出现断桩情况时的湿法接桩,具有方法简单、效率高的特点。该湿法接桩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批量加工生产常备于施工场地,出现断桩情况,立即投入使用,完成现场即时湿法接桩,节约断桩情况引起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钻孔灌注桩的湿法接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湿法接桩装置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湿法接桩装置的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湿法接桩装置的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接桩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一冶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一冶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4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