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钯合金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5040.8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6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吉盟首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5/04 | 分类号: | C22C5/04;C22C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彭愿洁;李文红 |
地址: | 51802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钯合金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钯是一种银白色金属,柔软、有延展性,制成合金后除了可以在工业上应用,如用作热电偶、电阻器、钟表零件、电极、催化剂等,还可以加工成首饰、佩饰、工艺品等装饰品,而在装饰品领域,彩色钯合金由于色彩鲜艳、能够使装饰品款式多样化而获得广泛应用。
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在钯合金主体表面采取局部添加珐琅的方法,使钯合金局部呈现红、蓝、黄、黑等多种色彩,得到彩色钯合金。但是,该方法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而且钯合金表面的珐琅受摩擦后会变色、褪色,影响钯合金制品的美观。现有技术也可以采用电镀工艺改变钯合金表面的颜色,即通过电镀的方法在钯合金表面覆盖黑色钌层、黄色金层或红色金铜合金层,得到彩色钯合金,但是电镀法也仅是将具有颜色的金属层镀在钯合金表面,此类金属层容易发生氧化而产生变色、褪色现象,影响钯合金制品的美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钯合金及其生产方法,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得到的钯合金不会发生变色、褪色现象,不会影响钯合金制品的美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40wt%~44wt%的铟;
51wt%~5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44wt%~55wt%的铟;
40wt%~52.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55wt%~65wt%的铟;
30wt%~41.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钯合金的生产方法,包括:
a)将金属镧和金属铜熔解在熔融态金属钯中,得到第一钯合金液;
b)将金属铟熔解在所述第一钯合金液中,得到第二钯合金液;
c)浇铸所述第二钯合金液,快速冷却后得到钯合金。
优选的,所述金属镧包裹在所述金属铜内。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熔解的温度为1600℃~1700℃。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熔解的温度为1640℃~1680℃。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熔解的温度为1000℃~1300℃。
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熔解的温度为1100℃~12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钯、铟、镧和铜为原料得到合金,铟能够使钯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发生颜色的改变:当钯合金中含有40wt%~44wt%的铟和51wt%~55wt%的钯时,钯合金呈现黄色系;当钯合金中含有44wt%~55wt%的铟和40wt%~52.5wt%的钯时,钯合金呈现红色系;当钯合金中含有55wt%~65wt%的铟和30wt%~41.5wt%的钯时,钯合金呈现黄色系。稀土元素镧能够细化钯合金晶粒,增加晶界表面积,使得位错在晶界塞积,提高晶粒间结合力,从而降低钯合金的脆性,使其更适合于做装饰品。本发明提供的钯合金通过改变合金内部的晶格实现合金颜色的变化,是合金整体的颜色变化,而不仅仅是合金表面颜色的变化,因此不会由于氧化、摩擦等而变色或褪色,从而不会影响钯合金制品的美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40wt%~44wt%的铟;
51wt%~5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44wt%~55wt%的铟;
40wt%~52.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钯合金,包括以下组分:
55wt%~65wt%的铟;
30wt%~41.5wt%的钯;
0.05wt%~0.2wt%的镧;
1wt%~5wt%的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吉盟首饰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吉盟首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50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