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具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5235.2 | 申请日: | 201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9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贵志;古谷勉;宫本浩史;神野亨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D5/00 | 分类号: | C25D5/00;C25D5/40;B29C33/38;B29C33/7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朱丹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防眩膜等图像显示装置用光学构件等的金属模具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对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布劳恩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而言,在外光映入其显示面时,其可视性会受到显著受损。以往,为了防止这样的外光映入,在重视画质的电视机或个人电脑、在外光强烈的室外使用的摄像机或数字照相机、以及利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便携电话等中,通常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设有通过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来淡化映入像的防眩膜等。
作为制造上述防眩膜的方法,目前已知有使用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模具、将其凹凸形状转印在透明树脂膜上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7-237541号公报)。
通常情况下,在转印模具的表面形状得到成形体时,由于模具的表面形状的精度是决定得到的成形体的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模具的表面形状尽可能按设计那样来控制。特别是对于组装于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尤其是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表面的防眩膜而言,为了满足高要求的特性,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成形精度,在用于制作这些光学构件的模具中,希望被转印的凹凸面不存在缺陷或缺陷非常少。但实际上,制作没有缺陷的模具、特别是没有缺陷的大面积的模具比较困难,作成可对产生的缺陷进行修复而具有想要的表面形状的模具比较现实。
日本特开2004-66708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方法:作为用于修复凹版胶印用凹版的印刷面产生的凹状缺损部的方法,将液状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灌封在缺损部、使其固化。但是,对模具而言,在使用该模具的成形体加工工艺中,大多数情况其暴露在其与转印有表面形状的树脂膜或树脂层的摩擦、热、光等苛刻环境下,利用固化树脂进行的修复无法实现在这些环境下能耐受的、具有高强度的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处理方法,其可以以足够高的强度修复模具表面产生的包含凹部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的模具的处理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在存在于金属模具表面的凹部上,放置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的工序;以接触该液体的方式设置电极,使电流在金属模具和电极之间流动,由此使金属在凹部的内部析出的工序。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针状电极作为电极。
上述金属模具可以是其表面由铬镀层构成的模具。这时,金属离子优选包含铬离子。另外,产生了凹部的金属模具表面包含镀铬面时,优选在放置所述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的工序之前,还具备使用铬蚀刻液对金属模具表面进行前处理的工序。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优选还含有增稠剂。
本发明的模具的处理方法可以优选应用于制造图像显示装置用光学构件的模具。
根据本发明的模具的处理方法,对于模具表面产生的缺陷,可以进行耐摩耗性、耐热性及耐光性优异的修复,并且可以得到抑制了缺陷的具有高成形精度的成形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模具表面的凹状缺陷上放置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通过使电流在以接触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的方式设置的电极和金属模具之间流动而使金属在凹状缺陷的内部析出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通过使电流在以接触包含金属离子的液体的方式设置电极和金属模具之间流动而使金属在凹状缺陷的内部析出的状态的另外一个实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金属在凹状缺陷的内部析出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的剖面示意图。
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模具的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而言,涉及一种可以修复金属模具表面产生的包含凹部的缺陷(以下称为凹状缺陷)的金属模具的处理方法。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以用作模具的制造工艺的一部分,这时,通常情况下,利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修复形成有表面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具的该凹凸面发生的缺陷,可完成金属模具。另外,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还可以用作用于修复金属模具的因使用而产生的缺陷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52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