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铬吸收量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225721.4 申请日: 2010-07-14
公开(公告)号: CN101889514A 公开(公告)日: 2010-11-24
发明(设计)人: 朱雪梅;邵继荣;杨远祥;林立金;叶林春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01G1/00 分类号: A01G1/00;C05D3/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25014 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降低 农作物 土壤 重金属 吸收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铬吸收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粮食的质量安全生产依然是全世界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而据资料显示,由于工业的发展,成都平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镉、铅、铬、铜、锌等重金属。在雅安,我们通过对大兴镇及其周围农田土壤的检测,重金属铬也已经对农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不但影响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铬污染土壤急需治理。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有三种,即物理化学法、生物修复法和农业措施法。这些方法大多都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纵观国内外研究,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一是多数集中在镉、铅、锌、铜等重金属的研究上,对重金属铬污染的研究报道较少;二是采取的措施单一化,多是单一施用改良剂或是单一种植方式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求重金属在作物中的积累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鲜为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铬吸收量的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铬吸收量的方法,作物播种前,向遭受重金属铬污染的土壤中施加生石灰作为底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作物间作的种植方式。

所述的方法,所述两种以上作物为生育期相近的作物。

所述的方法,所述两种以上作物包括玉米和大豆。

所述的方法,所述生石灰施加方式为撒播。

所述的方法,所述生石灰作为底肥的浓度为每亩施加15kg-25kg。

所述的方法,所述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

所述的方法,在玉米拔节期,继续施加生石灰作为追肥。

所述的方法,所述追肥的施加浓度为每亩3kg-5kg。

本发明采用作物间作,同时施用改良剂生石灰,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比较它们对玉米吸收重金属铬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试验地点设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农场气象站。

(2)供试作物为玉米(Zea may L.)和大豆(Glyline Max)。为保证作物生长周期中取样的一致性,选种时已考虑生育期相近的作物品种。

玉米品种为中糯304,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2001年育成的白粒糯质玉米单交种,具有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株高250-270cm,生育期85~90天。

大豆品种为日本青,分枝3-5条,株高约50-70cm,成熟期100天左右。

(3)采用田间试验,供试土壤为紫色土,其基本理化性质如下:土壤pH值7.72,有机质含量22.0g/kg,全氮含量1.30g/kg,全磷含量0.55g/kg,全钾含量15.63g/kg,碱解氮含量98.00mg/kg,速效磷0.52mg/kg,速效钾含量131.56mg/kg,重金属锌含量315.00mg/kg、铬含量78.88mg/kg。试验小区总面积为45m2,其中试验一区面积为3.0×5.0m,为铬污染土壤上不施加改良剂生石灰的处理,玉米株行距为30×30cm,共栽植4行;大豆行距30cm,穴距20cm,共栽植4行;玉米‖大豆(‖表示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行距30cm、株距30cm,大豆行距30cm,穴距20cm,间作模式的玉米与大豆行距相隔30cm。试验二区面积为3.0×5.0m,为铬污染土壤上施加低浓度生石灰的处理,作物栽培方式同试验一区。试验三区面积为3.0×5.0m,为铬污染土壤上施加高浓度生石灰的处理,作物栽培方式同试验一区。

(4)作物栽种前施用改良剂生石灰作为底肥,分高、低两个浓度,试验二区为生石灰低浓度,亩施15kg;试验三区为生石灰高浓度,亩施25kg(试验土壤偏碱性,生石灰施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引起土壤板结和结构破坏),施加生石灰时为撒播,均匀施用,以防止局部土壤碱性过大而影响作物生长。玉米拔节期时深耕土壤后再追加施用生石灰,试验二区、三区分别亩施生石灰3kg和5kg。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57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