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方向性无线电话听筒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6135.1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6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林鸿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青年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3 | 分类号: | H04M1/03;H04R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方 向性 无线电话 听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话听筒,特别是指一种无线电听筒结构。
背景技术
电话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讯交流,目前楼宇对讲系统中所使用的电话听筒具有下述特点:
(1)考虑到无论在身体的左右方均方便取用听筒,现在大部分电话听筒都涉及为竖向放置,这样的结构使得无论听筒放置在左边或右边,在取用时手腕都要转动才能拿起听筒,不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2)基于上述因素,目前也有少数话机听筒采用横向放置,但是由于听筒水晶头的出线位置不同,造成这种放置方式无法做到左右手通用;
(3)而对于无线式听筒而言,其内部的麦克风和扬声器是分开的,有很明显的方向性,即扬声器和麦克风不能颠倒使用,否则自己听不到声音,也无法将声音传送给对方;
(4)此外,大部分便携式听筒的充电器是采用直流充电,其正负极的方向一定不能接反,否则造成听筒的损坏,这也增强了电话听筒在使用时的不方便性。
基于以上分析,现有的电话听筒并无法达到使用方便的要求,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方向性无线电话听筒,其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且听筒在两个方向均可实现通话功能。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方向性无线电话听筒,其听筒可随意放置,且不影响充电功能,避免听筒的损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无方向性无线电话听筒,包括MCU、重力传感器、切换开关、第一麦克风、第二麦克风、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
重力传感器与MCU连接,将感测数据送入MCU;
切换开关与MCU连接,并在MCU的控制下接通第一麦克风和第一扬声器的通话线路,或接通第二麦克风和第二扬声器的通话线路;
第一麦克风和第一扬声器分设于听筒的两端,第二麦克风和第二扬声器分设于听筒的两端,且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位于听筒的对侧,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位于听筒的对侧。
上述电话听筒为上下、左右分别对称的形态。
上述电话听筒上还设有两对正负极接口,这两对正负极接口分设于听筒的两端,且各正、负极接口的位置对应相反。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改进:
(1)电话听筒采用横向放置,符合人手伸出的姿势,不论取下或放回时均无需转动手腕,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2)听筒内设置两套扬声器和麦克风,无论听筒如何握持,均可实现通话功能;
(3)根据重力传感器的感测数据判断听筒的方向,从而决定使用哪一套扬声器和麦克风;
(4)设置两对正负极接口,无论听筒怎样放置,均可进行充电,且不会存在听筒因放反方向而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外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内部设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内部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所配合的听筒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方向性无线电话听筒A,包括MCU 1、重力传感器2、切换开关3、第一麦克风4、第二麦克风5、第一扬声器6和第二扬声器7,下面分别介绍。
重力传感器2采用三轴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设于电话听筒A内,并与MCU 1电连接,可在听筒A被拿起时采集电话听筒A的姿态数据,并送入MCU 1中。
第一麦克风4和第一扬声器6通过切换开关3连接,且二者分设于听筒A的两端,当二者电路接通时,可完成电话通话的工作。
第二麦克风7和第二扬声器5也通过切换开关3连接,且二者分设于听筒A的两端,且其与第一麦克风4、第一扬声器6的位置关系为:第一麦克风4和第二扬声器5位于同侧,第一扬声器6和第二麦克风7位于同侧,这样无论听筒A的哪一端朝下,均可以借助切换开关3的切换连通,实现正常的通话功能。
切换开关3与MCU 1连接,并在MCU 1的控制下执行切换动作,MCU 1是根据重力传感器2传来的数据发出切换指令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青年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青年网络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61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