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堤基干林带的配置模式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6161.4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0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淑琴;储建新;张纪林;芮雯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堤 基干 林带 配置 模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沿海防护林功能领域,涉及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树种的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6125km,在海岸线狭长范围内,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龙卷风等对沿海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需要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来抗御并减轻其危害程度。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主体的海堤基干林带,不仅担负着固土护堤、防潮抗灾的功能,同时还兼有防风、防飞盐、防雾、护渔、避灾功能。目前,江苏沿海一线海堤基干林带主栽树种为刺槐,由于密度不合理和树种配置单一,造成了基干林带的护堤和防风等功能低下。本发明的一种海堤基干林带的配置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树种栽培模式和栽植密度不合理造成的防护林带枯死率高,防护效果差的弊端,而且多树种配置还具有提高土壤固N和活化P的功能,使基干林带的防护效能提前3~5年、防风效果提高12~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堤基干林带的配置模式,以克服传统的栽植模式(单一树种栽植)造成的固土护堤效果低、防凤抗灾功能差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堤基干林带的配置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3月上旬,在海堤的内坡、外坡和青坎,按一定的株行距挖树穴,并在树穴内施饼肥或复合肥;
(2)在海堤的外坡,采用刺槐×地被植物(茅草)的配置模式。选择高70~100cm、地径1~2cm的优良品系刺槐树苗,栽植前用保水剂调成泥浆,将苗木根系完全浸入泥浆中蘸根1~5秒钟,随蘸随栽,按一定的株行距定植,浇足定根水;
(3)内坡和青坎采用刺槐×杨树×地被植物(茅草)的立体配置模式。选择粗度为2~3cm的杨树,剪成长度为30~40cm的插条,把剪好的插条放入清水中浸泡4~6小时,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将插条放入保水剂(聚乙烯醇)中快浸3~5秒钟,再把浸好的插条插于定好株行距的树穴中,深度以枝条上剪口离地面1cm为度,浇足水;
(4)把地被植物茅草切成块状,栽植于株行之间空地上,浇水保湿。
步骤(1)中,施饼肥或复合肥数量为1200~1800kg/hm2。
步骤(1)中,所述的树穴大小为40×40×40cm。
步骤(2)中,所述的株行距为350cm×350cm。
步骤(2)中,所述的泥浆为:聚乙烯醇、自然水与泥土按1∶300∶60的比例混合。
步骤(3)中,所述的株行距为400cm×400cm。
步骤(3)中,所述的保水剂(聚乙烯醇)浓度为0.1%~0.3%。
步骤(4)中,所述的茅草块大小为15×15cm,点栽距离为30×30cm。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海堤基干林带的配置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树种栽培模式和栽植密度不合理造成的防护林带树木枯死率高、防风抗灾效果差的弊端,而且多树种配置还具有提高土壤固N和活化P的功能,使基干林带的预期防护效能提前3~5年、防风效果提高12~16%。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2005年3月上旬,在江苏省东台市,选择一线海堤的内坡、外坡和青坎,按一定的株行距挖40×40×40cm的树穴,并在树穴内施饼肥或复合肥1200~1800kg/hm2。在海堤的内外坡,采用刺槐×地被植物(茅草)的配置模式。选择高70~100cm、地径1~2cm的优良品系刺槐树苗10889株,栽植前把聚乙烯醇加水、加土调成泥浆(聚乙烯醇、水与泥土按1∶300∶60),将苗木根系完全浸入泥浆中蘸根1~5秒钟,随蘸随栽,按350cm×350cm的株行距定植,浇足定根水;内坡和青坎采用刺槐×杨树×地被植物(茅草)的立体配置模式。青坎上选择粗度为2~3cm的杨树,剪成长度为30~40cm的插条4168根,把剪好后的插条放入清水中浸泡4~6小时,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将插条放入0.1~0.3%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快浸3~5秒钟,再把浸好的插条按400cm×400cm株行距插于树穴中,深度以枝条上剪口离地面1cm为度,浇足水;把茅草切成大小为15×15cm块状,点栽于株行之间的空地上,点栽距离为30×30cm,浇水保湿。当年苗木成活为:刺槐成活9256株,成活率85%;杨树成活4001株,成活率9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61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布料溜槽的检修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润滑油脂连续化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