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插座供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6484.3 | 申请日: | 201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4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徐辉;刘宏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胡冰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 计算机 usb 接口 插座 供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更详细而言,是关于一种使USB接口插座提供两种额定电流的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插座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笔记型计算机都配备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以供扩展笔记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功能用。然而,目前的笔记型计算机上的USB接口插座的额定电流较小,当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连接负荷较大的具USB接口的外部设备时,会出现无法驱动该外部设备的情形发生,使得该外部设备无法在该笔记型计算机上使用。为驱动该外部设备,有时必须通过同时连接至两个USB接口的方式以取得足够的电源来驱动该外部设备,然而这会占用数量有限的USB接口,若USB接口不足时,也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插座供电装置,以克服上述先前的种种缺点,实已成为目前业界亟待克服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插座供电装置,其可驱动负荷较大的USB外部设备。
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插座供电装置,该USB接口插座具有电源正极端及电源负极端,该供电装置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子开关及第二子开关;第二开关单元,与该第一开关单元连动,包括第三子开关及第四子开关;主板,具有电源正极端及电源负极端,该电源正极端通过该第一子开关连接至该USB接口插座的电源正极端,该电源负极端通过该第三子开关连接至该USB接口插座的电源负极端;供电单元,具有电源正极端及电源负极端,该供电单元的电源负极端连接至该USB接口插座的电源负极端,该供电单元的电源正极端连接至主板的电源正极端;以及稳压单元,其具有输入端及输出端,该输入端通过该第二子开关连接至该供电单元的电源正极端,该输出端通过该第四子开关连接至该USB接口插座的电源正极端;其中,当通过操作该第一开关单元或第二开关单元使该第一子开关及第三子开关开启,而第二子开关及第四子开关关闭时,由该主板对该USB接口插座供电,而当通过操作该第一开关单元或第二开关单元使该第一子开关及第三子开关关闭,而第二子开关及第四子开关开启时,由该供电单元对该USB接口插座供电。
该供电单元为电源适配器。该稳压单元为三态稳压集成模块。
该主板电性连接至该供电单元,以由该供电单元对该主板供电。
该稳压单元的输入端与该供电单元的负极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该稳压单元的输出端与该供电单元的负极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
相比于先前笔记型计算机USB接口插座供电技术,本发明可通过操作连动的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以由供电单元对USB接口插座供电,藉以提供较大的额定电流驱动负荷较大的具USB接口外部设备,藉以克服由主板供电的USB接口插座额定电流小而无法驱动负荷较大的具USB接口的外部设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笔记型计算机的USB接口插座供电装置。
[组件标号的简单说明]
10第一开关单元 12第二开关单元
14主板
140电源正极端 142电源负极端
16供电单元 160电源正极端
162电源负极端 18稳压单元
180输入端 182输出端
184端子 C1、C2电容
100a第一子开关 100b第二子开关
120a第三子开关 120b第四子开关
2USB接口插座 20电源正极端
22电源负极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64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