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漏监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7792.8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0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昝怀啟;李传霞;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7/00 | 分类号: | G21C17/00;G21C17/017;F17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漏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生产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漏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核工业、化工、生物工程等生产领域,为了防止生产设备及管道的老化和损坏导致放射性、有毒或者污染性的液体的泄漏,需要对相关的生产设施进行监测。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是对地漏的漏水进行监测,即在地漏内设置相关的探测器,当探测到危险物质时进行报警。例如,用于核反应堆的地漏探测系统,采用地漏信号监测作为渗漏信号监测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主冷却剂及其辅助流体系统房间的地漏监测点进行渗漏监测。当反应堆某一地漏监测点发生渗漏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明确渗漏点的具体房间位置,为反应堆运行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
传统的地漏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排水管道位于地漏侧壁的底部,探测器置于排水管道内,其缺点是当发生微小渗漏时,探测器有可能无法探测到相关的危险物质而不能及时发出渗漏信号。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地漏探测系统无法监测微小泄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漏监测装置,包括地漏侧壁、泄水面盖、排水管道,其关键在于:所述排水管道的顶端高于地漏侧壁的底端,从而形成漏液汇流槽;探测器的探测头置于漏液汇流槽内。
所述地漏侧壁是倒圆锥形结构,排水管道是与地漏侧壁共轴的圆筒状结构。所述泄水面盖上的泄水孔位于泄水面盖的外端。所述探测器固定在泄水面盖上,其外端连接有电源和报警器。所述探测器为渗漏探测器。
在发生泄漏事故时,泄漏的液体通过泄水面盖流入到漏液汇流槽进行累积,及时触发渗漏探测器,高过漏液汇流槽的漏液进入排水管道排出。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监测微小的泄漏,能及时、准确地报警,实现对泄漏事故的早发现、早修复。另外,本装置具有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可以广泛应用于核工业工程和化工行业中。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地漏监测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地漏监测装置示意图;
其中1为地漏,2为探测器,3为地面,4为漏液汇流槽,5为泄水面盖,6为地漏侧壁,7为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结合一种应用于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的地漏监测装置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地漏监测装置,包括地漏侧壁6、泄水面盖5、排水管道7,其关键在于:所述排水管道7的顶端高于地漏侧壁6的底端,从而形成漏液汇流槽4;探测器2的探测头置于漏液汇流槽4内。所述地漏侧壁6是倒圆锥形结构,排水管道7是与地漏侧壁6共轴的圆筒状结构。所述泄水面盖5上的泄水孔位于泄水面盖5的外端。所述探测器2固定在泄水面盖5上,其外端连接有电源和报警器。所述探测器2为渗漏探测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侧壁6为倒圆锥形结构,但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倒圆锥形结构,还可以为盆状、桶状以及其他形状。
所述泄水面盖5优先选择圆形,但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与具体的地漏设置地点所适应的形状。所述泄水面盖5上的泄水孔位于泄水面盖的外端,以防止漏液不经过漏液汇流槽4而直接进入排水管道7。所述泄水孔的形状、大小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况进行设计。
以上内容是结合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具体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这些说明。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变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7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