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8217.X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2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秦宗益;张瑜;郭娜;张晓琳;张开永;任晓燕;田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8/16 | 分类号: | D01F8/16;C08G73/02;C08G73/06;H01G9/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苯胺 吡咯 复合 纳米 纤维 电极 材料 制备 | ||
1.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取苯胺和苯胺单体引发剂分别溶解在聚苯胺掺杂剂中,然后合并混合液;摇晃,室温下反应5~90min;反应产物经离心和洗涤直至中性,制备出聚苯胺纳米纤维;
(2)取上述聚苯胺纳米纤维加入聚吡咯掺杂剂中,超声分散,并在超声作用下加入吡咯单体,然后匀速滴加吡咯单体引发剂的聚吡咯掺杂剂溶液;超声过程中保持体系温度在0~5℃,反应10~60min;产物经离心和洗涤直至呈中性后,干燥,即得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
所述苯胺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6∶1;苯胺与聚苯胺掺杂剂的摩尔比为1∶5~20;苯胺与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1~10∶1;吡咯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6∶1;吡咯单体与聚吡咯掺杂剂的摩尔比为1∶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聚苯胺掺杂剂为盐酸、硫酸、磷酸、磺基水杨酸、对甲基苯磺酸、樟脑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苯胺单体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三氯化铁、过氧化氢、重铬酸盐、过氧苯甲酰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摇晃的速度为每秒1~5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聚吡咯掺杂剂为盐酸、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钠、硫酸钠、磷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甲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吡咯单体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或三氯化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滴加速度为1~5ml/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干燥条件为60-80℃真空中干燥24h-48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制得的电极材料在60℃、5MPa的压力下热压30min在泡沫镍上压制成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组成三电极系统;电解液为氯化钾、氯化钠、硫酸锂、硫酸钠、硫酸钾、六氟化磷酸锂、高氯酸锂、高氯酸钾或它们的混合物的水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制得的电极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821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