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8851.3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0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余红杰;吴斗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8 | 分类号: | H01R13/58;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将应力释放元件固持于其中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常包含有一外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中的线缆,现有的外壳体通常包括有相互组装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后表面上分别设置一圆弧形的缺口,通过将所述线缆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缺口中再通过将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组装于一起进而将所述线缆装设与所述外壳体中,然而在采取此种方式中,通常情况下,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厚度都较宽进而达到将所述线缆固定于所述外壳体中的目的。但是,由于在一些新型的设计中,经常会涉及到对连接器组件的外观的一些要求,使得在此时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上壳体很薄的现象(满足外观的要求),此种情况下,所要求的上壳体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可能仅仅相当于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的作用,此时,就会出现很难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配合以完成将所述线缆固定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目的。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线缆上的应力释放元件固持于外壳体中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外壳体、组装于所述外壳体中的线缆及成型于所述线缆外围的且位于所述外壳体外侧的应力释放元件,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线缆出口,所述线缆自所述线缆出口延伸出外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有成型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前端且可弹性卡扣于所述线缆出口中的固持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多加了一个额外的固持件进而将所述线缆和应力释放元件固持于所述外壳体中,进而克服了由于上壳体的厚度较薄而无法通过采取上壳体和下壳体相组装的方式将所述线缆及应力释放元件固持于所述外壳体中的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4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去掉上壳体后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外壳体1及组装于所述外壳体1中的线缆2,所述外壳体1包括下壳体10及与所述下壳体10相组装的呈薄片状的上壳体11,所述下壳体10为呈中空状的矩形结构,自所述下壳体10的后表面上形成有一线缆出口,所述线缆出口为一贯穿所述下壳体10的后表面的圆孔101,自所述圆孔101的两侧间隔设置有一对圆弧状的凸柱102,在所述上壳体11组装于下壳体10后,可以观察到,所述上壳体11在整个外壳体1上充当着整个外壳体1的上表面的作用。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有成型于所述线缆2外侧的应力释放元件3和固持件4,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与固持件4亦同时成型于一起。所述固持件4包括有位于其前端的且呈分隔状的四个翼部40及与所述四个翼部40的后表面同时相连的根部41,所述翼部40呈弯折状,自所述翼部40后末端紧邻根部41的地方形成有一缺口部400。
请参照图1至图3并结合图4至图5所示,组装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时,首先将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及固持件4同时成型于所述线缆2的外侧,此时使得所述固持件4位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的前方且所述固持件4的根部41的后末端延伸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的前端之中,接着通过按压所述固持件4的翼部40穿过所述圆孔101后再松手进而将所述固持件4弹性卡扣于所述下壳体10中,所述固持件4卡扣于所述圆孔101中,此时所述缺口部400紧贴于所述圆孔101的外边缘,所述凸柱102位于所述翼片40之间,最后将所述上壳体11组装于所述下壳体10上,所述应力释放元件3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的后方且其前端缘紧贴于所述外壳体1的后表面,至此,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毕。
在本发明中,通过多加了一个额外的固持件4进而将所述线缆2和应力释放元件3固持于所述外壳体1中,进而克服了由于上壳体11的厚度较薄而无法通过采取上壳体11和下壳体10相组装的方式将所述线缆2及应力释放元件3固持于所述外壳体1中的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88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