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恒流驱动LED日光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1625.0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8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忠训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H05B37/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6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驱动 led 日光灯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灯,尤其是带有恒流驱动电源的LED日光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LED是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而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稳定工作状态和保护,从而产生了驱动的概念。LED器件对驱动电源的要求近乎于苛刻,LED不像普通的白炽灯泡,可以直接连接220V的交流市电。LED是2~3伏的低电压驱动,必须要设计复杂的变换电路,不同用途的LED灯,要配备不同的电源适配器。现有的恒流驱动电源是分体式的,需要用隔离变压器,整个系统的体积大,设计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LED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恒流驱动LED日光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体式恒流驱动LED日光灯,包括LED灯串D1-Dn,LED灯串D1-Dn联接有恒流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恒流驱动模块U;恒流驱动模块U的VA端接电阻R1、再与电阻R2串联,到恒流驱动模块U的VB端;电阻R1与电阻R2的连接点接恒流驱动模块2的IS端,电容C3与电阻R2与并联;恒流驱动模块U的VB端与LED灯串D1-Dn的正极相联,到LED灯串D1-Dn的负极到地;恒流驱动模块U的VA端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联接,与电阻R4并联,并与二极管ZD1串联二极管ZD3、二极管ZD2串联二极管ZD4的负极并联;二极管ZD1与二极管ZD3的连接点接保险器F到交流电源AC的一端;二极管ZD2与二极管ZD4的连接点经电容C1,与电阻R3并联后接交流电源AC的另一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需用隔离变压器,缩小了整个系统的体积,降低了设计成本。主要应用于家庭照明和景观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体式恒流驱动LED日光灯,包括LED灯串D1-Dn,LED灯串D1-Dn联接有恒流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恒流驱动模块U;恒流驱动模块U的VA端接电阻R1、再与电阻R2串联,到恒流驱动模块U的VB端;电阻R1与电阻R2的连接点接恒流驱动模块2的IS端,电容C3与电阻R2与并联;恒流驱动模块U的VB端与LED灯串D1-Dn的正极相联,到LED灯串D1-Dn的负极到地;恒流驱动模块U的VA端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联接,与电阻R4并联,并与二极管ZD1串联二极管ZD3、二极管ZD2串联二极管ZD4的负极并联;二极管ZD1与二极管ZD3的连接点接保险器F到交流电源AC的一端;二极管ZD2与二极管ZD4的连接点经电容C1,与电阻R3并联后接交流电源AC的另一端。
恒流驱动模块U为LC1920,应用电压范围为5-90V,输出电流为10-20mA可调。由于较高的耐压,在多灯串联的应用中,只需要少量的外部元件,就可以实现交流输入应用。在正常工作下LC1920具有很高的恒流精度,在±3%以内。
R1、R2电阻的选择:
LC1920的输出电流是通过电路中的R2进行调节的,在其内部有一个0.6V的基准源,通过IS端电压反馈,来达到恒流的目的。如果驱动20mA的LED,那么R2的电阻为:
R2=0.6V/20mA=30Ω
对于线性LED驱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功耗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电路,可以使效率做到90%以上,但如果设计参数不对,就会造成芯片过热,而不能正常地工作,对上图的应用电路,假设输出电流为20mA,VA-VB压差为70V,如果不考虑R1,那么消耗在LC1920上的损耗为:
Ploss=70V×20mA=1.4W
那么按照热阻150℃/W,温升为200℃左右,再加上环境温度远远高于最大允许结温150℃。所以在设计中加了一个功耗分担电阻R1,通过功耗的合理分配可以使芯片安全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忠训,未经李忠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16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