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炭疽菌菌株及含有其孢子的生物除草试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1636.9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9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邱海萍;王艳丽;柴荣耀;毛学琴;张震;姜华;王教瑜;杜新法;孙国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63/04 | 分类号: | A01N63/04;A01N43/70;A01N37/26;A01N43/60;A01N43/40;A01P13/00;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陈辉 |
地址: | 31002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炭疽 菌株 含有 孢子 生物 除草 试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炭疽菌属真菌及其用于生物除草的方法,属于微生物用于农业植物保护、防除农作物杂草的技术领域,专用于农田杂草的防除。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化学除草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药和抗药性杂草发展的认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大力推广,研制生物除草剂防除杂草已成为生产上的迫切需求,它具有投资少、研制周期短、专一性强、对环境安全、不产生污染等优点。目前,商业化的生物除草剂品种有80年代初研制出的DeVine和Collego以及90年代末推出的Comperico和Biochon。这些除草剂在控制相对的目标杂草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DeVine的持效性可以保证使用一次,2-3年无须再除草。有希望商业化的生物除草剂项目有数十项,其中防除稗草、野荸荠等杂草的生物除草剂品种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单子叶杂草马唐(Diditaria sanguinaris)是世界上公认的18种恶性杂草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是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秋熟旱作物田的恶性杂草,对棉花、烟草、麻类、甘蔗等幼苗生长危害也十分严重,同时也是蔬菜田、果园、草坪和园艺作物田的优势杂草。在中国,马唐的危害面积大约在6千万公顷左右,由其引起的作物损失占秋熟旱作物田杂草总损失的一半以上。该杂草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消耗地力、遮光、耐药性强,人工、机械防除比较困难。目前,化学防除虽然有效,但是,化学除草剂的长期使用引起抗性杂草的产生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退化。因此研制生物除草剂防除马唐不仅可以 有效防除该杂草,而且对环境安全性高。目前,关于马唐真菌除草剂的研究,美国已申请了利用弯孢霉属(Curvularia intermedia Boedijn)菌株(国际真菌学会收藏,保藏号为361688(MT-5),361689(CG-L),375263(MT-6),375264(MT-7))生物控制马唐的专利,专利号为US 5,635,444和UA 5,952,264。但该专利文献在提出其使用技术与生产方法时,仅明确对大豆、棉花比较安全,而对玉米和水稻等单子叶作物的安全性及其使用并未提及。此外,国内南京农业大学已申请了利用双曲孢霉(Nakataea Hara)菌株QZ-2000(保藏号:CGMCC NO.0640)生物控制马唐的专利(ZL专利号01134002.9),但其单菌株防效不理想,需由几个单株的孢子按比例混合后喷施才能达到较好的防除效果,这就增加了生产的难度。同时,真菌除草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只有当在能充分满足该菌剂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条件下,才能保证该菌株对杂草的有效侵染,才能取得良好的防除效果,而对异地生态条件不一定能适应,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为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选择对寄主侵染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较宽,易能满足的寄生真菌菌株,才具有较宽广的推广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田恶性杂草——马唐,筛选获得的炭疽菌菌株,用于生物除草,能安全有效的控制和防止恶性杂草马唐,对农作物安全,尤其是对单子叶作物安全,应用适应性广,无污染。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藏号为CGMCC No.2867的炭疽菌菌株。炭疽菌菌株 Cds0501的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2009年1月12日;保藏号:CGMCC No.2867,分类学命名: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属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
将CGMCC No.2867的菌株在PDA平板上紧贴平板表面生长,菌落初呈白色,后转为灰白或灰色。分生孢子单细胞,镰刀形,培养物后期形成黑褐色菌核,生有褐色刚毛。孢子在PE膜上可生成椭圆或棍棒状附着胞,边缘光滑或有裂瓣,有黑色素沉积。从发病部位刮取的小黑点,经显微镜观察为分生孢子器,周围生有褐色刚毛,具2-3个分隔,52.41-112.75×3.08-7.10μm;分生孢子单细胞,12.24-31.82×3.07-5.96μm,一端略尖,无色,呈镰刀形,直或弯曲,含1至多个油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16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