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1692.2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2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华金茂;朱宗恒;凌远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通和汽车管路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9/00 | 分类号: | G01L9/00;G01M15/09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压力传感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另外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是安装在汽车进气歧管上的,是发动机管理系统空气 燃料供给控制子系统的重要部件,用于在发动机运行时探测和感应发动机实际 进气状态,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根据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同时参考发动机管理 系统的其他传感器,即可计算出发动机的瞬时进气量。
目前的传感器是将芯片绑定在电路板上,将电路板装入外壳中,并将电路 板和外壳插针通过锡焊进行焊接,这样的传感器存在以下缺点:
1、一种电路板只能匹配一种外壳,通用性很差,一旦外壳稍作变化电路板 就需要重新开模制作,造成成本的浪费;
2、调试时必须将电路板装配到外壳中,一旦调试失败,则电路板和外壳都 报废,同样也造成成本的浪费;
3、芯片是绑定在电路板上的,由于电路板材料的特殊性,绑定效果差,因 此整个传感器的性能较差;
4、电路板与外壳插针通过锡焊焊接,长时间可能存在接触不良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其目的提高产品 性能、降低成本和实现产品的通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所提供的这种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包括模块、芯片、外壳、后盖 和模块金属针,所述的模块呈“凹”槽型,在所述的外壳内表面底部设有与所 述模块形状适应的沟槽,所述的芯片通过黏贴胶黏结在所述模块的凹槽内,所 述的模块金属针焊盘通过邦线与外壳金属针焊盘点焊连接,所述的芯片和模块 金属针通过绑定线连接。
在所述的外壳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柱。
在所述的模块上设有与定位柱相适应的模块定位孔。
所述的芯片型号为MLX90807。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进气歧 管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其具体技术方案是该制造方法的工艺过程:
a)、在所述模块底部涂上适当的黏贴胶,将所述的芯片放在模块凹槽上, 加热一小时,温度控制在120℃;
b)、使用邦定机将芯片绑定在模块金属针的焊盘上;
c)、在真空环境下,向模块内注入封胶,填充整个模块并盖住芯片和邦线, 加热一小时,温度控制在120℃;
d)、将传感器放置在工装上,常温下调试,温度控制在25℃,然后将传感 器放置在高低温环境下进行高低温补偿一小时,高温控制在105℃,低温控制在 -10℃,然后进行常温回测,温度控制在25℃;
e)、用点焊机将模块焊盘和外壳焊盘通过绑定线焊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芯片的平绑,提高产品的性能,传感器可以 单独在工装上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进行装配,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同时也降 低了成本,调试完成的产品可以装入不同型号的壳体内,实现了产品的通用性, 采用点焊技术,解决了接触不良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模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模块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黏贴胶,2、芯片,3、封胶,4、绑定线,5、外壳,6、模块金属针,7、 外壳金属针,8、定位柱,9、沟槽,10、模块定位孔,11、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 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 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 其缺陷,实现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和实现产品的通用性,本发明采取的技 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通和汽车管路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芜湖通和汽车管路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1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
- 下一篇:蓄电池极板称板用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