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6kg级海洋平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2467.0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1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卫;何元春;白学军;刘印良;王东柱;王传财;沈开照;王臻明;史志强;江卫华;刘学一;高瑞岩;袁玉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2 | 分类号: | C22C38/12;C22C38/14;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066326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36 kg 海洋 平台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体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6kg级海洋平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采用正火工艺生产5-80mm厚36KgZ35级别的海洋平台用钢。
背景技术
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各行各业受经济危机影响都比较严重,造船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众多造船厂纷纷转向海洋工程用钢市场,据统计,海洋平台用钢强度级别主要为36kg级,其用量占到总用量的90%以上,E级板最大用量约50%,厚度规格一般在100mm以下,其中10~40mm的约占60%,40~60mm的约占30%,60mm以上及10mm以下的比例在10%以内。
海洋平台是开发海洋资源的超大型焊接钢结构,应用在波浪、海潮、风暴及寒冷流冰等严峻的海洋工作环境中,服役期间要承受复杂的动态载荷,因此要求海洋平台用钢板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层状撕裂、良好的可焊性等性能指标。
海洋平台用钢以正火和TMCP两种工艺生产。TMCP工艺依赖两阶段控轧附以轧后水冷,通过控制冷却过程组织相变来实现高强韧化,达到高性能。强度级别越高,对水冷强度的需求也越大,随着水冷强度的增加,受设备状况、能力及冷却方式的限制,容易产生同板面水冷不均匀,造成性能不均匀;同时,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冷却渗透效果逐渐减弱,造成厚度方向性能不均匀。因此,TMCP工艺控制起来工艺窗口比较狭窄,在生产高级别钢种,尤其是有一定厚度的钢板时,生产难度较大。正火处理可以改善组织的均匀性,稳定强度、提高韧性,正火工艺生产海洋平台用钢具有性能稳定、均匀、抗层状撕裂性能高、可生产厚度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6Kg海洋平台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克服了TMCP生产工艺带来的不足,主要是以连铸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以及正火热处理方法,生产5-80mm厚36KgZ35级别的海洋平台用钢。
为满足各项性能要求,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对不同厚度规格钢板成分进行分段设计,5~50mm与50>-80mm海洋平台用钢按重量百分比计的成分分别为:
5~50mm厚度规格钢板:C:0.14~0.18%,Si:0.20~0.50%,Mn:1.30~1.60%,Nb:0.02~0.05%,S:≤0.005%,P≤0.015%,Als:0.020~0.04%,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50>到80mm厚度规格钢板:C:0.12~0.18%,Si:0.20~0.50%,Mn:1.30~1.60%,Nb:0.02~0.05%,V:0.02~0.06%,Ti:0.010~0.020%,Ni:0.10~0.40%,S:≤0.005%,P≤0.015%,Als:0.020~0.04%,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Nb+V+Ti≤0.12%;并需满足,Nb+V+Ti≤0.12%。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为:
高炉铁水→铁水预脱硫→转炉冶炼→LF+RH精炼→板坯连铸→铸坯清理→板坯加热→4300轧机轧制→ACC快速冷却→堆冷(小于30mm钢板在线剪切)→探伤→正火→成品取样、检验→入库、发运。
本发明的轧制及正火工艺要点为:
(1)按以上化学成分设计及工艺流程冶炼220~250mm厚板坯,经清检后装入板坯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150~1250℃,加热时间200-300min,出炉后经高压水除鳞(高压水压力为19MPa),然后进入4300mm轧机轧制。
(2)成品厚度小于12mm钢板采用直接轧制,控制在1050~1150℃之间完成;
成品厚度大于等于12mm钢板粗轧开轧温度控制在1000~1150℃,展宽道次轧制速度在0.5~3.0m/s,纵轧道次轧制速度为1.0~4.0m/s,最大轧制力矩控制在2000~3000kNm,控温厚度为成品钢板厚度的1.5~2倍;精轧开轧温度控制在850~940℃,轧制速度控制在2.0~5.0m/s,终轧温度控制在800~850℃;
(3)成品厚度小于30mm钢板轧后采用空冷方式;成品厚度大于等于30mm钢板轧后立即水冷,采用层流冷却,开始冷却温度控制在780~820℃,终冷温度控制在650~720℃,冷却速率控制在5~15℃/s。
(4)成品厚度大于30mm钢板冷却后堆垛缓冷,堆冷时间≥36小时。
(5)正火工艺:正火温度880-930℃,在炉时间(1.3~1.6)t+0~20min(t为钢板厚度,其单位是mm),冷却方式为空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未经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24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