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铅易切削变形锡铋锌铝合金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2763.0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6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林高用;孙利平;曾菊花;王莉;邹艳明;周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8/04 | 分类号: | C22C18/0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铅易 切削 变形 锡铋锌 铝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切削变形锌铝合金,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铅易切削变形锡铋锌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铜资源短缺与铜消费量增长的矛盾日益加剧,加速开发铜及铜合金替代材料,以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成为材料工作者的共识。我国锌资源不但储量多,居世界前列,品味也高。以锌为基体加入其他元素生产的锌合金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机械性能优异,生产工艺流程短,能耗小等优点,是部分铜合金的理想替代材料。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锌合金已形成铸造锌合金和变形锌合金两大系列。我国目前锌合金生产技术主要以铸造和压铸为主,对于变形锌合金生产技术研究才刚起步,而国外许多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变形锌合金技术方面研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其变形锌合金材料已普遍在电子通讯、家电、建筑、文具、水暖、汽车等领域应用。
变形锌合金的典型代表为Zn-Al和Zn-Cu-Ti合金。Zn-Cu-Ti合金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变形锌合金,可用来制作拉链、千层锁、日用五金等,但由于其综合性能较低,应用范围有很大局限;而Zn-Al合金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熔点低、熔炼耗能少,生产效率高,力学性能良好等,目前已相继发展了几个成分的Zn-Al合金(ZnAl15、ZnAl10-1、ZnAl10-5、ZnAl0.2-4、ZnAl14-1)作为黄铜的代用品。
但变形Zn-Al合金,由于导热性能较差,易粘结刀具,在切削加工时通常会遇到较大困难,这成为限制变形Zn-Al合金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既具有优良切削性能,又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变形锌铝合金,实现对已有易切削铅黄铜的替换具有重要意义。
据资料报道(孙连超,田荣璋.锌及锌合金物理冶金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德国在易切削变形锌合金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曾经研制出两种合金Giesche ZL3(Zn-4Al-0.5Cu-0.03Mg)和GieshZL10(Zn-10Al-2Cu-0.03Mg),作为切削加工黄铜的替代品。Giesh ZL10合金容易挤压成形,且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能及适当的强度,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德国还开发了另一种锌基合金,其成分为Zn-(3.7-4.0)%Cu-(0.2-0.3)%Mg-(0.05-0.2)%Al-(0.25-0.4)%Bi,它应用于对高速切削质量要求极为严格的加工过程,并且在该合金中加入Pb(0.6-0.8)%和Ti(0.02-0.5)%,同时将Bi含量降低一半,可进一步改善它的高速切削性能,但该合金存在力学性能及尺寸稳定性差、不易实现挤压成形等缺点,应用受到限制。而目前国内对于易切削锌合金的研究成果还很少,除本发明人已有的一个授权专利(专利号:ZL200710035063.0)和一项申请专利(申请号:201010147727.4)外,还未见到其他关于易切削锌合金研究成果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切削性能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易实现挤压成形,绿色环保的可替代铅黄铜的无铅易切削变形锡铋锌铝合金。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无铅易切削变形锡铋锌铝合金,由下述组分按质量百分比组成:
铝8~12%;
铜0.8~1.5%;
铋0.05~0.2%;
锡0.05~0.15%;
其余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杂质含量≤0.05%。
作为优选,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
铝8~12%;
铜0.9~1.2%;
铋0.08~0.15%;
锡0.05~0.1%;
其余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杂质含量≤0.05%。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
铝9~11%;
铜0.9~1.2%;
铋0.08~0.1%;
锡0.05~0.1%;
其余为锌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杂质含量≤0.05%。
本发明一种无铅易切削变形锡铋锌铝合金是通过在Zn-Al合金中添加Bi和Sn,形成弥散分布的低熔点Bi相和SnBi相,起到切削断屑作用,从而提高合金的切削性能。但过量的Bi和Sn对合金的加工成形性能有不利影响,因此本发明合金中Bi的加入量以0.05~0.2%为宜,Sn的加入量以0.05~0.15%为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27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