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气体占据在热玻璃板划线工艺中使用的喷嘴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3482.7 | 申请日: | 201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1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J·W·布朗;P·M·加佳诺;K·M·希尔;李兴华;W·P·拉滋蒂维斯杰;N·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3/08 | 分类号: | C03B3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气体 占据 玻璃板 划线 工艺 使用 喷嘴 | ||
要求在先提交的美国申请的优先权
本申请要求2009年5月15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2/466,554的美国申请的优先权。该文件的内容以及在此提到的公开文献、专利和专利文件的全部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在划线工艺中用水流淬冷热玻璃板。
背景技术
熔融工艺(例如下拉工艺)形成高质量的能够用在例如平板显示器的多种器件中的薄玻璃板。与其它方法生产的玻璃板相比,熔融工艺中生产的玻璃板表面具有优异的平滑性和光洁度。下文中参考图1(现有技术)对熔融工艺加以描述,但更具体的描述参见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3,338,696和3,682,609,所有这些申请在此整体引入供参考。
图1显示了用熔融工艺制造玻璃板12的例示性玻璃制造系统1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例示性玻璃制造系统包括熔化容器14、澄清容器16、混合容器18、输送容器20、熔融拉丝机(FDM)22和移动砧机(TAM)24。典型地,组件16、18和20由铂或含铂金属制成,但它们也可以包含其它耐火金属。
玻璃批料如箭头26所示引入熔化容器14中并熔化形成熔融态玻璃28。熔化容器14通过熔化容器至澄清容器的连接管30与澄清容器16连接。澄清容器16具有接受来自熔化容器14的熔融态玻璃28(该点未显示)的高温处理区域,气泡在该区域中从熔融态玻璃28中被去除。澄清容器16通过精炼炉(finer)至搅拌室的连接管32与混合容器18连接。同时,混合容器18通过搅拌室至筒体的连接管34与输送容器20连接。输送容器20将熔融态玻璃28通过下导管(downcomer)36输送至FDM 22,该FDM 22包括入口38/成形容器40(例如等静压管)和拉辊组件42。
如图所示,熔融态玻璃28从下导管36流入通向成形容器40的入口38,成形容器40典型地由陶瓷或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制成。成形容器40包括接受熔融态玻璃28的开口44,熔融态玻璃28流入槽46,随后溢流并在熔凝在一起之前沿两个纵向面48(只显示一个面)流向称为根部50的地方。两个纵向面48在根部50处汇集,熔融态玻璃28的两个溢流壁在根部50处再聚集(例如再熔化)以形成玻璃板12,随后通过拉辊组件42下拉玻璃板12。玻璃板在下拉过程中冷却,从根部的熔融态转变为粘弹态并最终转变为弹性态。拉辊组件42输送拉制的玻璃板12,玻璃板12在等静压管的底部基本上是平的,但在随后的工艺中可能在玻璃板12的宽度和/或长度方向上形成轻微弓状或弯曲的形状。在输送到TAM 24的过程中,弓形形状会残留在玻璃板12中。TAM 24具有激光-机械划线装置52和突缘装置(nosing device)54,用于对拉制的玻璃板划线。以使玻璃板随后可分离成不同的玻璃板56。TAM24位于板的弹性区域,该区域在本文中被称为拉引机58的底部。
更具体地,图2(现有技术)是显示TAM处使用在热玻璃板12上的激光划线工艺的示意图。玻璃板具有主表面60、第一边62和第二边64。激光划线和淬冷在玻璃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一边到第二边进行,或者相反。使用激光器68(例如安装在地板70上的静态CO2激光器)形成激光束72。激光束扩展(未显示)并被再定向,例如,使用两面镜子74形成光头76。激光束可随后通过一个或多个透镜78,例如一对圆柱透镜,转化以形成具有椭圆轨迹的激光束。随后使用镜子82将激光束再定向到玻璃的主表面60上。沿着期望的分隔线或划线84,具有椭圆轨迹的激光束用以在局部区域加热玻璃板。光头沿着直线滑道86在玻璃板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而TAM 24以与玻璃板(沿着路径90移动)相同的速度垂直移动(沿着路径88),以使TAM与玻璃间没有相对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4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