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3703.0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4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韩秉进;陈渊;刘洪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韩末洙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碱 耕地 紫花苜蓿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和“维他命饲料”,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它具有营养成分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特点,而且在保持水土、护地固坡、防止土壤有机物流失、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紫花苜蓿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
目前,紫花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而我国现有技术适用于普通生产田种植,且比较成熟,种植方法为垄上宽行条播,覆土镇压,雨后播种或播种后等待雨后出苗,但是采用现有方法在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时,由于盐碱地土壤成分苛刻,超过紫花苜蓿耐盐碱性的承受极限,出苗率仅为50%~60%;而且苗期管理粗放,苜蓿被杂草危害,生长细弱,当年产草量仅为2.5~3.0吨/公顷,产草量低,且苜蓿越冬率仅为60%~7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紫花苜蓿种植方法用于盐碱地时出苗率低、产量低且苜蓿越冬率低的问题。而提供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对轻盐碱地依次进行秋翻、施农家肥、深耙、整平耙细、起垄、镇压;二、播种前对抗盐碱紫花苜蓿种子进行破除硬实处理,并选择晴好天气晾晒2天~3天;三、春季,将经步骤二处理的紫花苜蓿种子采用垄上开沟坐水播种的方式种入经步骤一整理出的垄上,播种量为20kg/hm2~25kg/hm2,然后对其进行防虫除草管理;四、紫花苜蓿生长到始花期,进行第一次刈割,然后每隔30天~40天刈割一次直至霜冻前20天,刈割时留茬4cm~6cm,每次刈割后追肥并保持苜蓿田土壤含水率在16%~25%(质量);五、霜冻后进行最后一次刈割,刈割时留茬9cm~11cm;六、第二年返青后保持苜蓿田土壤含水率在16%~25%(质量),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与刈割,完成了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步骤三中所述的垄上开沟坐水播种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a、用施肥播种机在垄上开沟施种肥,施种肥深度为10cm~12cm,然后回土覆盖厚度为5cm~7cm的土壤;其中种肥为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的混合肥,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为145kg/hm2~155kg/hm2,硫酸钾的施用量为45kg/hm2~75kg/hm2;b、在沟中浇水,待水下沉后,将紫花苜蓿种子撒入沟中,覆以厚度为1cm~2cm的土壤,镇压即完成播种。
本发明的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对轻盐碱地依次进行秋翻、深耙、整平耙细、起垄、镇压;二、播种前对抗盐碱紫花苜蓿种子进行破除硬实处理,并选择晴好天气晾晒2天~3天;三、春季,将经步骤二处理的紫花苜蓿种子采用垄上开沟坐水播种的方式种入经步骤一整理出的垄上,播种量为20kg/hm2~25kg/hm2,然后对其进行防虫除草管理;四、紫花苜蓿生长到始花期,进行第一次刈割,然后每隔30天~40天刈割一次直至霜冻前20天,刈割时留茬4cm~6cm,每次刈割后追肥并保持苜蓿田土壤含水率在16%~25%(质量);五、霜冻后进行最后一次刈割,刈割时留茬9cm~11cm;六、第二年返青后保持苜蓿田土壤含水率在16%~25%(质量),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与刈割,完成了轻盐碱耕地紫花苜蓿的栽培;其中步骤三中所述的垄上开沟坐水播种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a、用施肥播种机在垄上开沟施种肥,施种肥深度为10cm~12cm,然后回土覆盖厚度为5cm~7cm的土壤;种肥为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为290kg/hm2~320kg/hm2,其中氮磷钾复合肥中氮的含量为9%(质量)、磷的含量为18%(质量)、钾的含量为12%(质量);b、在沟中浇水,待水下沉后,将紫花苜蓿种子撒入沟中,覆以厚度为1cm~2cm的土壤,镇压,即完成播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污泥处理淋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