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式横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3993.9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2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正胜;播户志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54/30 | 分类号: | B65H54/30;B65H6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式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横动装置,尤其关于一种精确地检测带的爬齿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带式横动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对用于使纱线横动的横动导向器从正规的横动范围脱离了的情况进行检测。具体地说,在该文献1的技术中,设置能够检测横动导向器的通过的传感器,测定由该传感器检测出的横动导向器的通过的时间间隔,将测定的时间间隔与规定值进行比较,由此检测横动导向器从正规的横动范围脱离了的情况。并且,在文献1中,作为横动导向器从正规的横动范围脱离的原因,举出:(a)电动机的转子与带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变化(以下也称为“转子-带间结合关系的变化”或者简称为“带的爬齿”);(b)电动机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变化(以下也称为“转子-定子间结合关系的变化”)。若需要则参照文献1的0004、0005、0010、0011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67125号公报
但是,上述转子-带间结合关系的变化以及转子-定子间结合关系的变化,通过将测定的时间间隔与规定值进行比较,极难区别地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确地检测转子-带间结合关系的变化、即带的爬齿的技术。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以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如以下那样构成的带式横动装置。即,带式横动装置具备:带,安装有能够引导纱线的导纱器;驱动电动机,具有转子和定子;以及驱动带轮,固定在上述驱动电动机的转子上并卷挂有上述带;通过上述驱动电动机使上述驱动带轮正反旋转,由此经由上述带使上述导纱器在规定轨道上往复走行。该带式横动装置还具备:传感器,能够检测出上述带的规定处到达了规定位置的情况;编码器,用于检测上述驱动电动机的转子的角度位置;以及变化判断机构,对上述传感器检测出上述带的上述规定处到达了上述规定位置的情况时的上述角度位置是否存在变化进行判断。根据以上的构成,即使存在转子-定子间结合关系的变化,上述角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但是当存在转子-带间结合关系的变化时,上述角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设置判断上述角度位置是否存在变化的变化判断机构,能够精确地检测出转子-带间结合关系的变化、即带的爬齿。
附图说明
图1是延伸假捻机的概略图。
图2是带式横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横动控制部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根据图1~3对本发明的带式横动装置适用于延伸假捻机的卷绕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延伸假捻加工机100构成为,具有多个加工处理单元104(也被称为纺锤),该加工处理单元104由供给纱线Y的喂纱部101、对纱线Y施加延伸假捻加工处理的加工处理部102、以及将加工处理后的纱线Y卷绕形成卷装的卷绕部103构成。上述加工处理单元104在相对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其中,喂纱部101和卷绕部103,根据省空间的要求,将2~4个纺锤量上下重叠地配置。
在喂纱部101中设置有保持喂纱卷装105的销106,各个销106安装在共通的筒子架107上。
加工处理部102为,从纱线Y的上游朝向下游按顺序由第1供纱辊108、一次加热器109、冷却器110、假捻装置111、第2供纱辊112、二次加热器113、第3供纱辊114构成。第1供纱辊108的纱线输送速度被设定为比第2供纱辊112的纱线输送速度低,第2供纱辊112的纱线输送速度被设定为比第3供纱辊114的纱线输送速度高,因此纱线Y在第1供纱辊108与第2供纱辊112之间被延伸,并在第2供纱辊112与第3供纱辊114之间松弛。
并且,由假捻装置111对纱线Y赋予的加捻追溯到第1供纱辊108为止,因此纱线Y在被延伸被加捻的状态下,由一次加热器109加热,并由冷却器110热定型。对纱线Y赋予的加捻,在纱线Y经过第2供纱辊112时消失。如此地被延伸假捻加工的纱线Y,在松弛的状态下,由二次加热器113实施适当的热处理后,由卷绕部103卷绕在管筒上,最终形成卷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9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