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够高效降解二氯甲烷的罗得西亚甲基杆菌H1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4986.0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3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孟;陈东之;庄庆丰;於建明;朱润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02;C02F3/34;B01D53/84;B01D53/72;A62D3/02;C12R1/01;C02F101/36;A62D101/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冷红梅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高效 降解 二氯甲烷 罗得西亚 甲基 杆菌 h13 及其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能够高效降解二氯甲烷的罗得西亚甲基杆菌H13及其应用。
(二)背景技术
DCM(二氯甲烷)是一类使用非常广泛的化学试剂与溶剂。由于其沸点低(40.1℃)、蒸汽压高(20℃时47Pa),气态排放是其进入环境的主要方式。当前,DCM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中毒性较大的卤代烃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在脂类中的溶解度较大,容易在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积累,具有很强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被美国环境保护署列入129种优先控制的有毒污染物名单。因此探索有效去除DCM的技术对社会和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年以来,DCM一度被认为是不可生物降解的物质,在水体及大气环境中广泛存在。直至后来人们通过实验证明了DCM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及矿化,相关的研究才得以进一步开展。自从1980年Brunner等首次从工业废水中分离出能以DCM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Pseudomonas sp.DM1以来,迄今报道已相继分离到包括Hyphomicrobium sp.KDM2在内的10余株具备分解DCM能力的菌株。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充分肯定了微生物降解工业废气中有机物的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能耗小及管理方便等优点,成为低浓度有机废气(<2000mg/m3时)治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技术应用于从废气中除去DCM,如焚烧,吸附,湿擦洗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处理相对较低浓度和大流量的DCM时价格非常昂贵。而生物工艺法因其较低的运行费用、较好的安全性和处理DCM的高效性,所以在处理废气中的DCM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Hatmans等的研究表明用生物滴滤池处理废气中的DCM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当气体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9.6s时,其实验室DCM的去除率为57.0%,而当EBRT为20.8s时,其实验室去除率可达85.0%左右。Young等也指出,较高的液相回流率和自动、准确的控制pH值是生物滴滤池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国内鲜见相关的研究报道。
迄今尚未有罗得西亚甲基杆菌降解DCM的报道。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DCM生物降解效率低、微生物世代时间长的问题,提供了一株能高效降解DCM的菌株及其应用技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株DCM高效降解菌——罗得西亚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rhodesianum)H13,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430072,保藏日期:2010年5月20日,保藏编号:CCTCC No:M 2010121。
所述罗得西亚甲基杆菌H13菌落特征如下:菌体呈短杆状,无芽孢;菌落呈小圆状、粉色、形态饱满、光滑湿润、易挑起,菌苔沿划线生长;氧化酶、接触酶反应为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硝酸盐还原反应、半乳糖苷酶反应、吲哚反应均为阴性;不能水解淀粉和明胶;糖发酵实验为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株的16S rDNA的GenBank登录号为HM245434。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罗得西亚甲基杆菌H13在微生物降解DCM中的应用。M.rhodesianum H13能利用DCM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将DCM完全矿化成Cl-、CO2和H2O。在纯培养条件下,该菌能在23h内能将5mM DCM完全降解。
具体的,所述甲基杆菌H13可用于降解废水或废气中的DCM。
优选的,所述降解在pH 5.5~10.0、温度10℃~40℃、Cl-浓度≤1.36M(0~1.36M,优选0~0.68M)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Cl-浓度为0时,H13菌对DCM的降解效果和生长情况最好;随Cl-浓度的增加,H13菌的生长延滞期相应延长,且DCM的降解速率变慢,当Cl-浓度高于0.68M时,H13菌基本不生长,对DCM的降解也很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4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