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纵向锁止新型防盗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8167.3 | 申请日: | 201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5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继文 |
主分类号: | E05B63/20 | 分类号: | E05B63/2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31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 新型 防盗 门锁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及一种锁具,特别是一种关门、落锁时振动与噪音都很小,并防止强力碰撞剪切锁舌破坏的纵向锁止新型防盗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机械防盗门锁,结构都是由锁舌从锁体伸出插入锁栓座或门框中,这种结构的锁具因关门在碰撞门时锁舌受到剪切力,当这种力超过锁舌的承受力时,锁舌会发生断裂或变形,严重时将锁体内部的锁舌结构破坏,造成锁具失去保护作用甚至无法打开,受门的反弹或变形影响造成开关门困难,且易受人为剪切破坏锁舌撬门而失去门锁的保护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纵向锁止新型防盗门锁,该纵向锁止新型防盗门锁通过采用新型的纵向锁止结构,防止因碰撞或人为破坏剪切锁舌而造成锁具损坏或失去保护功能的发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纵向锁止新型防盗门锁包括锁栓轴座、锁体和锁头。锁栓轴座上安装有锁栓轴,锁栓轴一端开有与弹珠配合的缺口,锁栓轴的一端通过与锁拴轴座配合的孔,并装有弹簧、螺母。锁拴轴座上还装有起动销,起动销一端通过与锁拴轴座配合的孔,并装有弹簧、螺母,起动销的一端装有与其配合的滚轮。锁体内设有锁止盒、碰粒、锁舌固定板、拨动板。锁止盒由金属板组成一方形盒,盒的两端装有与锁栓轴配合的承力块,盒的两对面开有与锁栓轴配合通过的锁栓轴孔,盒的一面开有与锁舌配合通过的舌孔,还开有与碰粒配合的碰粒孔。盒的一面上有限制弹珠在限定尺寸内移动的定位条,两定位条中有与其配合的弹珠。锁舌固定板上安装有锁舌、控制板、弹簧。锁舌装在锁舌固定板上,一端伸入锁止盒上与锁舌配合的舌孔。控制板在锁舌固定板一定轴上并装有复位弹簧,一端与锁体上一定位销配合,一端与碰粒配合。碰粒一端伸入锁止盒与碰粒配合的碰粒孔,一端与控制板位置配合。锁舌固定板装有弹簧,弹簧一端顶在锁体上。锁体上装有拨动板,拨动板上凸起端与锁舌固定板配合,拨动板中心与旋钮和锁体配合安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振动小、噪音小、安全无隐患、成本低廉、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安装在门上开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安装在门上锁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锁具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锁止盒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锁止盒中锁舌与锁栓轴锁止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锁拴轴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4、5所示,该防盗锁包括通用锁头、锁栓轴座4、锁体3。锁栓轴座4上锁栓轴1、起动销7。其特征在于锁栓轴1一端开有与弹珠6相配合的缺口5,一端通过锁拴轴座4与锁栓轴1配合的孔,在锁栓轴1通过锁栓轴4的部位套装弹簧22并用螺母拧紧。起动销7一端配合装有滚轮16,一端通过锁栓轴座4的部位套装弹簧22并用螺母拧紧。锁体3内设有锁止盒12、碰粒9、锁舌固定板8、拨动板19。锁体3内设有锁止盒12,锁止盒12由金属板组成一方形盒,其一面开有与锁舌2配合通过的舌孔20,并且两端分别装有与舌孔20中心对称与锁栓轴1配合的两块承力块17,锁止盒12的两对面开有与舌孔20中心对称与锁栓轴1配合通过的对称的两锁栓轴孔18,与两锁栓轴孔18同平面开有启动销孔21,相邻面开有与碰粒9配合的碰粒孔10。锁止盒12的内一面上设有限制弹珠6在限定尺寸内移动的与舌孔20中心对称多个定位条11,定位条11中有与其配合的弹珠6。锁止盒12是以舌孔20中心点对称开有与锁栓轴1配合的两个锁栓轴孔18为基本单位可根据需要使用多组配合。碰粒9一端通过锁止盒12的碰粒孔10并与碰粒孔10配合。碰粒9一端套转有复位弹簧并穿过锁体3上的定位板与控制板14相对配合。锁舌固定板8上安装有锁舌2,锁舌2的一端与舌孔20配合并伸入。锁舌固定板8上装有一定轴的控制板14,控制板14的一端的钩与锁体3上一定位轴15相配合,控制板14一端与碰粒9相对配合。锁舌固定板8上套装有弹簧13,弹簧13的一端抵在锁体3上。拨动板19安装在锁体3上的一旋轴上,与锁头、旋钮相对配合。拨动板19上的突起端与锁舌固定板8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继文,未经王继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81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电极材料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复配铜萃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