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能充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8325.5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0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辉;刘宏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曾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能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接收二极管来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充电电池因其电容量可以再生的循环利用特性,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电池,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例如,镍镉充电电池、镍氢充电电池、锂离子充电电池或者锂聚合物电池等。另一方面,人们在使用电池时,往往习惯于一次性方式,当电池的电容量衰竭时,随意丢弃而不可回收,即使执意对一次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也会耗费大量的成本。
此外,现有的充电器大都是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而无法对一次性电池实施充电操作。而且,充电器的供电电源一般都是市用的交流电,充电的环境相对比较苛刻,在没有交流电的情形下,就无法体现充电器的充电功能。
因而,如何设计一款既能对充电电池又能对一次性电池行之有效的充电设备,是相关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绝大多数充电器无法对一次性电池进行充电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光能充电器,既可以对充电电池充电,还可以对一次性电池进行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能充电器,适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该光能充电器至少包括:
充电模块,具有多个红外接收二极管,这些红外接收二极管被平均地分为若干支路,每一支路的红外接收二极管串联连接,并且各个支路采用并联连接;
电池盒,容置有待充电的电池,该电池盒具有两个端电极,对应地电性连接至充电模块的正极和负极;以及
稳压二极管,与电池盒并联连接,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池盒的端电极。
其中,该光能充电器还包括一开关,位于充电模块和电池盒之间,用于启动或关闭光能充电器。
其中,该光能充电器还包括一充电指示电路,当电池的充电过程完成时,用来输出指示信号。优选地,该充电指示电路由发光二极管和分压电阻串联连接而成,且与电池盒并联连接。
其中,该电池是一次性电池或充电电池。
其中,若电池的充电电压为U伏特,流过电池的充电电流为I毫安,而单只红外接收二极管因光照产生的电压为u伏特,电流为i毫安,则充电模块中所需的支路数为I/i,每一支路中所需串联连接的红外接收二极管数为U/u。
其中,电池的负极和正极分别通过电池盒的对应的端电极电性连接至充电模块的负极和正极。
采用本发明的光能充电器,将红外接收二极管在接受光照时所产生的正向电压作为微型光电池,从而对容置于电池盒中的电池组进行充电操作,该光能充电器不仅可以使一次性电池或充电电池的电容量重复利用,还可以节约能源。此外,流经红外接收二极管的电流非常弱小,在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时并不会因电流数值过大而损坏电池。
附图说明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能充电器的结构组成框图;以及
图2示出如图1所示的光能充电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能充电器的结构组成框图。参照图1,适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的光能充电器至少包括充电模块10、电池组12、稳压二极管14和充电指示电路16。具体来说,充电模块10电性连接至电池组12。电池组12具有多节电池,例如,这些电池串联连接在一起,并且电池组12电性连接稳压二极管14和充电指示电路16。其中,电池组12中的电池可以是一次性电池,诸如银锌电池;也可以是充电电池,诸如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稳压二极管14与电池组12并联连接,用来将电池组所加载的电压保持在电池的额定电压附近。充电指示电路16与电池组12并联连接,用于在电池组的充电过程完成后,输出指示信号以表明电池组已充满电压。例如,此指示信号来自于一LED指示灯,当LED指示灯点亮时,说明电池组的充电操作已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83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