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Z6-1菌株在制备治疗植物花生青枯病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1577.3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8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兵;骆永明;刘五星;李振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02 | 分类号: | A01N63/02;A01P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建清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z6 菌株 制备 治疗 植物 花生 青枯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Z6-1菌株在制备治疗植物花生青枯病药物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花生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细菌性病害【Hayward A C.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Pseudomonassolanacearum[J].Annu Rev Phytopathol,1991,29:65-87.】,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被称为植物的“癌症”。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手段为主,但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和造成环境污染【Yoshida S,Hiradate S,Tsukamoto T,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ulture filtrate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RC-2isolated from mulberry leaves[J].Biological Control,2001,91:181-182.】,因此生物防治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往用于青枯病防治的生防菌株大多是根际微生物【李伟杰,姜瑞波.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J].微生物学杂志,2007,27(1):5-8.;易有金,刘如石,尹华群,等.烟草青枯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田间防效[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554-558.;彭细桥,周国生,邓正平,等.烟草青枯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测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7,37(6):670-674.】,易受环境的影响而防效不稳定【蔡燕飞,廖宗文,章家恩,等.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349-353.;李长松.拮抗性细菌生物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J].生物防治通报,1992,8(4):168-172.】。许多研究已证明,健康植物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某些内生细菌可通过产生抗生素、水解酶类等抗菌活性物质在植株体内长期发挥生防作用;相对于腐生细菌、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等生防菌而言,内生细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可在植株体内定殖和传导,更有利于发挥生防作用,它们已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潜在资源菌【Sturz A V,Christie B R,Nowak J.Bacterial endophytes:potential role indeveloping sustainable systems of crop production[J].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2000,19(1):21-30.】。目前已在多种作物体内筛选到对植物病菌具有防病或诱导抗病作用的内生细菌,例如,陈夕军【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等.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J].2008,24(4):339-344】等从水稻茎和根内分离到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两株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陈敏【陈敏,许丽君,吴斌娟,等.黄瓜青枯病内生拮抗菌株HE-1的初步鉴定及培养优化条件[J].科技通报,2008,24(4):489-493.】等从黄瓜体内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菌株HE-1对黄瓜青枯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然而对花生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却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从花生植株体内筛选对花生青枯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研究其抗菌活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旨在为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BZ6-1菌株在制备治疗植物花生青枯病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1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啤酒出酒器
- 下一篇:绞车滚筒限位刹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