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电子束注入去除多晶硅中杂质硼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2065.9 | 申请日: | 201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1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谭毅;姜大川;邹瑞洵;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037 | 分类号: | C01B33/037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关慧贞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电子束 注入 去除 多晶 杂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物理冶金技术提纯多晶硅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电子束进行电子注入,从而去除多晶硅中杂质硼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崛起,太阳能光伏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范围内制备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材料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常见的制备技术包括:
(1)改良西门子法:西门子法是以盐酸(或氢气、氯气)和冶金级工业硅为原料,由三氯氢硅,进行氢还原的工艺。现在国外较成熟的技术是西门子法,并且已经形成产业。该法已发展至第三代,现在正在向第四代改进。第一代西门子法为非闭合式,即反应的副产物氢气和三氯氢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现在广泛应用的第三代改良西门子工艺实现了完全闭环生产,氢气、三氯氢硅硅烷和盐酸均被循环利用,规模也在1000吨每年以上。但其综合电耗高达170kw·h/kg,并且生产呈间断性,无法在Si的生产上形成连续作业。
(2)冶金法:以定向凝固等工艺手段,去除金属杂质;采用等离子束熔炼方式去除硼;采用电子束熔炼方式去除磷、碳,从而得到生产成本低廉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这种方法能耗小,单位产量的能耗不到西门子法的一半,现在日本、美国、挪威等多个国家从事冶金法的研发,其中以日本JFE的工艺最为成熟,已经投入了产业化生产。
(3)硅烷法:是以氟硅酸(H2SiF6)、钠、铝、氢气为主要原材料制取硅烷(SiH4),然后通过热分解生产多晶硅的工艺。该法基于化学工艺,能耗较大,与西门子方法相比无明显优势。
(4)流态化床法:是以SiCl4(或SiF4)和冶金级硅为原料,生产多晶硅的工艺。粒状多晶硅工艺法是流态化床工艺路线中典型的一种。但是该工艺的技术路线正在调试阶段。
在众多制备硅材料的方法中,已经可以投入产业化生产的只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冶金法。但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污染严重、工艺复杂,不利于太阳能电池的普及性应用,相比而言冶金法具有生产周期短、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本专利涉及方法隶属于冶金法,主要使用电子束电子注入的手段去除硅中的杂质硼。电子束应用于冶金熔炼中,用于熔化材料,但已知专利和文献中尚没有用电子束电子注入除去多晶硅中杂质硼的方法。日本JFE采用等离子束熔炼的方法,在等离子束熔炼时通入少量水蒸气使其电离成O-和OH-离子,液体硅表面的B比较容易与它们发生反应,生成BO、BO2、B2O3、BOH等,逸出硅表面。该方法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熔炼一段时间后,在氧气氛围下硅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膜,只有与离子束直接接触的很小区域才能有效提纯,生产效能低,应用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利用电子束电子注入的技术,将多晶硅中的杂质硼去除到0.0001%以下的程度,进而达到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电子束电子注入去除多晶硅中杂质硼的方法,首先利用高温加热炉加热硅粉,然后将其置于电子束熔炼炉中,低束流电子束轰击硅粉,最后用HF酸溶液除去硅粉表面氧化膜得到低硼硅粉,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取一定量高硼硅粉用HF酸溶液清洗1-5小时,去除表面氧化膜,得到无膜硅粉;用去离子水清洗6-7次,直到溶液呈中性,放入烘干箱中50℃温度下烘干;利用高温加热炉加热硅粉,加热温度为1050℃,加热时间为8-12小时,使其表面氧化形成SiO2氧化膜;
然后进行电子束电子注入,将含氧化膜的硅粉置于电子束熔炼炉中,以30mA的束流轰击含氧化膜的硅粉1-5小时;电子注入后,用浓度为30%-50%的HF酸溶液清洗2-5小时,以去除硅粉表面的氧化膜;
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6-7次,直到溶液呈中性,得到硼的含量小于0.0001%的低硼硅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20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滤袋式固液分离装置
- 下一篇:树脂基碳分子筛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