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3894.9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7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嘉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晋强 |
主分类号: | C01F11/18 | 分类号: | C01F11/18;C01B1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废渣 制备 碳酸钙 硫化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所得硫化碱废渣的治理和利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所得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硫化碱(硫化钠)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煤粉还原芒硝法、气体还原法、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和硫化氢法。其中,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是用煤还原硫酸钡制取硫化钡,再加入硫酸钠溶液处理,生成硫化钠和沉淀硫酸钡,经抽滤分离,蒸发浓缩而得。该方法排出大量的硫化碱废渣,其中大部分来自煤中所含的碳,以及未能分离的硫化钠。经检测,碳酸钠在该硫化碱废渣中的含量达12-15%,而硫化钠为25-30%。
众所周知,硫化钠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强碱性,与皮肤和黏膜接触时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触及皮肤和毛发时会造成灼伤。尤其与水反应生成的硫化氢气体,吸收人体后,从而引起中毒至死亡,因此,硫化碱废渣如果不加以利用和治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硫化钠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其用途主要是用于制造硫化染料,皮革脱毛剂,金属冶炼,照相,人造丝脱硝等。也广泛用于制革、造纸、选矿、染料生产、有机中间体、印染、制药、味精、人造纤维、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碱橡胶,还用作制硫氢化钠、多硫化钠、硫代硫酸钠等,在军事工业中也有一定的用途。
因此,有必要探索从硫化碱废渣中提取硫化钠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挖掘硫化碱废渣的潜在价值,消除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所得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该方法利用硫化钙与硫化碱废渣中的碳酸钠反应,制得碳酸钙和硫化钠,并将反应所得的硫化钠和硫化碱废渣中残存的硫化钠一起从反应混合物中提取出来,从而消除了硫化碱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用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折算硫化碱废渣中碳酸钠含量,并配置硫化碱废渣悬浊液和硫化钙溶液;
步骤B:将硫化碱废渣悬浊液和硫化钙溶液以碳酸钠与硫化钙纯物质的质量比1∶0.38~0.68先后投入防腐蚀反应器(1)里,进行化学反应,得到含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混合物;
步骤C:将步骤B所得混合物经过滤器(2)过滤,滤得澄清的含硫化钠的溶液和含碳酸钙的滤饼;
步骤D:将步骤C得到的含硫化钠的溶液送入蒸馏器(3)中蒸馏为硫化钠饱和溶液,而后在喷雾干燥器(4)干燥,得到粉体硫化钠产品(5);
步骤E:将步骤C得到的含碳酸钙的滤饼经过洗涤机(6)洗涤,得到碳酸钙粗品(7),将碳酸钙粗品(7)经干燥机(8)干燥,粉碎机(9)粉碎,得到碳酸钙产品(10)。
所述硫化碱废渣为用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所得的产物。
配置硫化碱废渣悬浊液前,先将所述硫化碱废渣粉碎成40目。
步骤B所述的化学反应在缓慢搅拌下进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原理为:
Na2CO3+CaS==CaCO3+Na2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用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方法,该方法将用硫酸钡副产硫化钠法所得的硫化碱废渣转化为工业原料碳酸钙和硫化钠,并从混合物种提取出碳酸钙和硫化钠,从而消除了硫化碱废渣中硫化钠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利用了硫化碱废渣的潜在价值,实现了变废为宝,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用硫化碱废渣制备碳酸钙和硫化钠的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其中,(1)——防腐蚀反应器,(2)——过滤器,(3)——蒸馏器,
(4)——喷雾干燥器,(5)——粉体硫化钠产品,(6)——洗涤机,
(7)——碳酸钙粗品,(8)——干燥机,(9)——粉碎机,
(10)——碳酸钙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晋强,未经汪晋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38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向潜浮式曝气机
- 下一篇:改进的带塑料衬套的铝质软管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