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热式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4316.7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7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捷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热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新能源领域。
背景技术
新概念,无可供参考的背景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展示的新型电源的工作方式是直接将环境热量转换为电能。
做一个封闭容器,器壁为绝缘体,抽真空,然后注入带电荷的带电粒子。带电粒子质量很小,以至于在容器的尺寸内,带电粒子之间的库仑力远大于带电粒子所受的重力,即带电粒子在容器内的分布可忽略其自身重力的影响,仅考虑受库仑力的影响。容器外的一侧贴一层导体,导体带电荷,其电荷量与带电粒子相等,极性与带电粒子相反。
按照静电平衡的条件,带电荷的带电粒子分布在容器内壁靠近导体一侧,与容器壁、导体形成一个电容。正、负电荷之间的容器壁存在电场,其它地方的电场为零。
由于带电粒子存在无规则热运动,使得容器内的带电粒子有垂直于容器壁方向的速度分量,当带电粒子离开容器内壁,进入容器内部后,容器内部就瞬间存在电荷,容器内部的电场就不为0,这就使容器内部的电势不等于容器内壁。带电粒子向容器内方向运动时,受容器内部的电场的影响,其垂直于容器壁方向的速度分量逐步减小,然后反向运动,退回到容器内壁。由于带电粒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是连续的,故容器内部与容器内壁的电势差也就连续存在。
在容器内部存在电势差的两端各放置一个电极,两个电极之间就存在电势差,从两个电极分别引出导线到容器外面,接负载,就可以对负载输出功率了。
利用带电粒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将带电粒子垂直于容器壁方向的速度分量转化为电势能。将电势能输送到负载做功后,失去电荷的粒子垂直于容器壁方向的速度分量减小,温度降低,就可以吸收环境的热量,再提高温度。当粒子再次获得电荷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将环境热量转换为电能。
附图说明
图1带电粒子带正电荷
1-1、绝缘容器
1-2、导体
1-3、带正电荷的带电粒子
1-4、负电荷
1-5、正极
1-6、负极
1-7、正极、负极之间的绝缘体
1-8、正、负电极引出导线
1-9、负载
1-10、引出导线上覆盖的绝缘体
图2带电粒子带负电荷
2-1、绝缘容器
2-2、导体
2-3、带负电荷的带电粒子
2-4、正电荷
2-5、负极
2-6、正极
2-7、正极、负极之间的绝缘体
2-8、正、负电极引出导线
2-9、负载
2-10、引出导线上覆盖的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带电粒子带正电荷(图1)
1、选择带电粒子的材料,将可产生等离子体的气体或金属气体(如汞蒸气)作为带电粒子的材料。
2、做一个绝缘容器,在绝缘容器外的一侧贴一层导体,在绝缘容器内放置正、负极,正、负极之间用绝缘体隔开。负极为条状或网状,靠近导体,但与绝缘容器内壁有间隙。正极为平面。
3、将绝缘容器抽真空。将粒子注入绝缘容器内。
4、将绝缘容器外的导体接负电压,将绝缘容器内的正极接正电压,给粒子充电,使之成为带电粒子。断开导体和正极之间的电压,绝缘容器外的导体将带负电荷,绝缘容器内的带电粒子将带正电荷。
5、将绝缘容器内的正、负极分别引出导线到绝缘容器外面,接负载,即可工作。
实施方式二:带电粒子带负电荷(图2)
1、选择带电粒子的材料,将可产生等离子体的气体或金属气体(如汞蒸气)作为带电粒子的材料。
2、做一个绝缘容器,在绝缘容器外的一侧贴一层导体,在绝缘容器内放置正、负极,正、负极之间用绝缘体隔开。正极为条状或网状,靠近导体,但与绝缘容器内壁有间隙。负极为平面。
3、将绝缘容器抽真空。将粒子注入绝缘容器内。
4、将绝缘容器外的导体接正电压,将绝缘容器内的负极接负电压,给粒子充电,使之成为带电粒子。断开导体和负极之间的电压,绝缘容器外的导体将带正电荷,绝缘容器内的带电粒子将带负电荷。
5、将绝缘容器内的正、负极分别引出导线到绝缘容器外面,接负载,即可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捷,未经王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43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广告方法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联锁系统的道岔执行单元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