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立体显示的帧频转换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4393.2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6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郑昆楠;黄启耕;廖宜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立体 显示 帧频 转换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帧频转换(frame rate conversion),尤指一种适用于立体(3D)显示的帧频转换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在显示影像时,若影像来源的帧频不同于显示装置的帧频,显示装置内的帧频转换装置需要进行帧频转换(frame rate conversion),以确保影像能正常显示。一般而言,显示装置内的帧频转换装置在从影像来源接收到帧时,会先输入至内部的数个帧缓冲器(frame buffer),每一帧缓冲器暂存一帧,接着再从帧缓冲器将帧输出至显示面板。这些帧缓冲器是作为循环缓冲器(circular buffer)来使用,亦即,若显示装置有n个帧缓冲器buf0~bufn-1,显示装置会将影像来源所提供的帧依序输入buf0、buf1…及bufn-1,接着再返回buf0来输入下一个帧(因而也覆盖buf0先前所暂存的帧),以循环方式来进行输入。当影像来源的帧频(后文称为输入帧频)不同于显示装置的帧频(后文称为输出帧频)时,若帧输出的顺序完全依照帧输入的顺序,可能会导致帧撕裂(frame tearing)的问题。举例而言,当输出帧频大于输入帧频时,若持续依照帧输入缓冲器的顺序来从缓冲器输出帧,则帧的输出终会“追上”帧的输入,造成同一个缓冲器同时在进行输出与输入,而导致帧撕裂;当输出帧频小于输入帧频时,虽不会有帧的输出追上帧的输入的问题,但由于帧缓冲器是以循环方式来进行输入,所以若持续依照帧输入的顺序来输出帧,则帧的输出会反被帧的输入追上,一样会造成同一个帧缓冲器同时在进行输出与输入。
为了避免前述帧撕裂的问题,先前技术所采取的方式是,在输出帧时,若下一个预定要选取的帧缓冲器正在进行输入动作,则改选其他帧缓冲器来进行输出,以避免对同一帧缓冲器同时进行输入与输出。然而,当影像来源所提供的是立体(3D)影像时,帧频转换装置若仅采取前述做法,只能避免帧撕裂,但却会产生其他问题。
在3D影像中,每个画面皆以一个帧对(frame pair)的形式呈现,每一帧对包含一左帧(left frame)与一对应的右帧(right frame),因此影像来源在提供3D影像时,是依序提供一系列的帧对,且左帧与右帧交替出现(典型的作法是,在同一帧对中,左帧位于右帧之前)。前述帧频转换装置用来避免帧撕裂的作法,在显示3D影像时,会造成左帧与右帧无法交替显示的问题,如图1所示。图1中,假设输出帧频大于输入帧频,且显示装置有四个帧缓冲器buf0~buf3,而所输入的帧依序为L1、R1、L2、R2、L3、R3、L4…,其中L1、L2…代表左帧,R1、R2…代表右帧,而(L1,R1)、(L2,R2)…即为帧对。帧频转换装置将L1、R1、L2、R2、L3、R3、L4…依序输入buf0、buf1、buf2、buf3、buf0、buf1、buf2…;另一方面,帧频转换装置在进行输出时,则于开始输出帧前,判断目前正在进行输入的是哪一帧缓冲器(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时间点),而予以避开,并选取先前已完成输入的帧缓冲器来进行输出。由图1可看出,当帧R1输出完成后,由于下一个帧L2此时仍在输入buf2中(如箭头11的时间点所示),所以选取先前已完成输入的缓冲器buf1来重复输出R1,导致最后所输出的帧依序为L1、R1、R1、L2、R2、L3、R3…,并没有保持左帧与右帧交替显示。如此,将会影响3D影像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先前技术无法维持左帧与右帧交替显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帧频转换装置的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3是显示在输出帧频大于输入帧频时,图2的帧频转换装置如何维持左帧与右帧交替显示的示意图。
图4显示了在输出帧频小于输入帧频时,图2的帧频转换装置如何维持左帧与右帧交替显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帧频转换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主要标号说明:
11、31-37、41-45:箭头 20:帧频转换装置
21:储存单元 22:输入控制单元
221:输入时序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43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