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极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4495.4 | 申请日: | 2010-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7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贝恩德·高格勒;克劳迪娅·孔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茵兹-迪兹通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86;H01G9/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杨生平;钟锦舜 |
地址: | 德国新乌***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用于制造双极板(1)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两个层(2、3)的每层中形成至少第一凹口/凸起和第二凹口/凸起(2a、2b、3a、3b),且所述层(2、3)以层叠的方式定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2)的第一凹口/凸起(2a)和所述第二层(3)的第一凹口/凸起(3a)在所述两个层(2、3)的完全定位状态下彼此接合,且在平面E1中以嵌入方式彼此接触,并且,
所述第一层(2)的第二凹口/凸起(2b)和所述第二层(3)的第二凹口/凸起(3b)在所述两个层(2、3)的完全定位状态下彼此接合,且在平面E2中仅部分地在至少两个部位(30b、31b)中彼此接触,
其中,所述接触部位(30b、31b)被置于可沿所述第二层(3)的第二凹口/凸起(3b)的主方向延伸的虚拟直线(5b)的两侧,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凹口/凸起(2b、3b)之间未建立嵌入式联接,并且,其中所述两个层(2、3)借助于粘结而彼此结合,而至少一个层的凹口/凸起被嵌套在定位装置(6)的互补的凸起/凹口(6c、6f)中。
2.一种用于制造双极板(1)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两个层(2’、3’)的每一个中形成至少第一、第二和第三凹口/凸起(2a’、2b’、2c’、3a’、3b’、3c’),且所述层(2’、3’)以层叠的方式定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2’)的第一凹口/凸起(2a’)和所述第二层(3’)的第一凹口/凸起(3a’),所述第一层(2’)的第二凹口/凸起(2b’)和所述第二层(3’)的第二凹口/凸起(3b’),以及所述第一层(2’)的第三凹口/凸起(2c’)和所述第二层(3’)的第三凹口/凸起(3c’)在所述两个层(2’、3’)的完全定位状态下彼此接合,且分别在平面E2、E3和E4中仅部分地在至少两个部分(30a’、31a’、30b’、31b’、30c’、31c’)中相互接触,其中,所述接触部分(30a’、31a’、30b’、31b’、30c’、31c’)被置于可沿所述第二层(3’)的相应凹口/凸起(3a’、3b’、3c’)的主方向延伸的虚拟直线(5a、5b、5c)的两侧,并且,其中在相应的凹口/凸起(2a’/3a’、2b’/3b’、2c’/3c’)之间未建立嵌入式联接,
其中,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5a、5b)相互成-10°至10°的角度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三直线(5c)与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5a、5b)成80°至100°的角度延伸,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层(2、3)通过粘结而相互结合,而至少一个层的凹口/凸起被嵌套在定位装置(6)的互补的凸起/凹口(6c、6f)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层(2、3、2’、3’)中,与所述凹口/凸起(2a、2a’、2b、2b’、2c’、3a、3a’、3b、3b’、3c’)在相同的步骤中形成通道结构(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凹口/凸起(2a、2a’、2b、2b’、2c’、3a、3a’、3b、3b’、3c’)包括通孔(2ax、2ax’、2bx、2bx’、2cx’、3ax、3ax’、3bx、3bx’、3cx’),所述固定装置(6)的定心螺栓(6a、6d)通过该开口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2、3)由金属制成,且优选由钢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方法为胶粘或者焊接,优选为激光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模压、深冲压、液压成形、绝热成形或者辊轧成形来形成所述凹口/凸起(2a、2a’、2b、2b’、2c’、3a、3a’、3b、3b’、3c’)和/或通道结构(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茵兹-迪兹通斯-有限公司,未经莱茵兹-迪兹通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449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型灯泡结构改良
- 下一篇:即插式灯泡